• 85阅读
  • 0回复

肯尼亚滨海省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02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肯尼亚滨海省见闻
李红
肯尼亚滨海省的许多城市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在肯尼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滨海省省会蒙巴萨是肯尼亚第二大城,也是东非海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在一个伸入陆地的深水湾中有个13平方公里的小岛,蒙巴萨就建立在这个小岛上。有铁路、两座公路桥和两个轮渡口,把蒙巴萨与陆地联结在一起。
跨过公路桥进入市区,便有象征蒙巴萨的两座模拟的象牙门竖立在莫伊大街上,十分别致。街道两旁是银行、商店、旅馆等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游客络绎不绝。据说这个城市的常住人口30多万,每年的游客和商业来往人员却超过200万。岛的西部是工业区和现代化的柯林迪尼港口。它有18个深水泊位,其中3个用于装卸集装箱。港口的年吞吐量1981年达到850万吨,来往船只1,500多艘。陆锁国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都以柯林迪尼港为出海通道。由于运输便利,蒙巴萨的工业也相当发达。其中水泥厂、轧钢厂、车辆装配厂和炼油厂等是较大的企业。在蒙巴萨与内罗毕之间铺有输油管,可直接向内罗毕输油。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中,却有国际经济衰退给肯尼亚投下的阴影。出口农产品价格下跌,进口工业品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恶化,外汇储备减少。1982年底通货膨胀率达到20%。炼油厂设备能力年产420万吨,而前年的开工率只是65%。
蒙巴萨岛的东南部是旧城:阿拉伯式的建筑、狭窄街道上古老的铺面、桅帆船码头、约四百年历史的耶苏城堡。不难想象,过去这里曾是繁华之地。在滨海省发掘出的古代展品中,除波斯和当地的彩陶用品外,还有大量的中国瓷器,从十四世纪的陶瓷碎片、十五世纪的白底蓝花瓷盘,到十六世纪绘有天堂风光图案的瓷器。一些瓷器上写着“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双喜”字样,有的还画着康熙的像。这些都是我国同非洲早就有着密切关系的佐证。
从蒙巴萨向北行100多公里就到马林迪。这里曾发现过九世纪的中国陶瓷。历史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我国大航海家郑和率领的一个大船队曾访问过马林迪。在1414年,马林迪的使者曾第一次送给我国一只长颈鹿,明朝廷以盛大的仪式接受了这只象征吉祥的动物。第二年马林迪用“从未见过的一只中国大船”又向我国送了一只长颈鹿。郑和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送回了使者并回访了马林迪。据一些资料记载,在十五世纪,马林迪大约有6,000人。当时马林迪非常繁荣,出口象牙、犀牛角,进口棉布、铜、瓷器、念珠。农产品相当丰富。国王的生活奢侈豪华。在距马林迪270公里的吉地废墟的出土文物中,发现过许多中国陶瓷碎片,其中一个十六世纪初期的白底蓝花瓷碗,绘有莲花怒放的图案。此外还有中国的铜钱。废墟中有大清真寺、宫殿、私人寺院和大量的居民住房,还有一座“中国钱铺”。据说,吉地建于十三世纪末或十四世纪初,十五世纪极为兴盛,到了十七世纪才逐渐荒废。马林迪因为没有深水港,加上外族的骚扰,在十七、十八世纪也衰落了,贸易转至有天然良港的蒙巴萨。十九世纪末,马林迪的农业经济才有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林迪开始繁荣起来。新鲜的食品、印度洋的微风、温暖的阳光和细柔的沙滩,使该地成为肯尼亚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今天,马林迪有居民近两万,建立起现代旅馆、商店,开辟了海上国家公园,建起了海滨别墅和疗养地。除旅游业外,农业和渔业也在发展。马林迪又以新的风姿出现在东非的大海之滨。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