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春华秋实——天津色织三厂精神文明建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4
第4版()
专栏:通讯

春华秋实
——天津色织三厂精神文明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肖荻
生活,五光十色
“兹定于2月18日下班后开展兴趣活动,内容有学习西装、套服量体裁剪,讲授天津风味烹饪,教练书法、绘画技法,读书讨论:《闪光的生活道路》……”
天津色织三厂产品斑斓缤纷,生活也这样的五光十色!
厂工会干部老杨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搞了一次全厂性兴趣调查。嗬,五花八门!从读书、养花、烫发到希望学会气功、旅游等共37种。这使他们看到,工人的精神世界绝非“老人只知站路边、青年只知逛马路”,他们各自有着各种各样的爱好和追求。工会根据师资情况先组织读书、烹饪、裁剪、体育、音乐、理发、书法绘画、摄影8个“兴趣小组”。光来学裁剪的就有200多位,过去待业时曾摆过裁剪摊的一位青工当师傅,他讲得头头是道。职工们学会不少本领,在八小时以外增添了种种乐趣。
络筒车间女工葛建秀擅长演唱,进厂后情绪不高。参加女声表演唱《我们厂里好事多》,甜润的歌声赢得热烈的掌声,掌声又敲击着自己去思索:“唱先进,可自己呢……”她变了。
打开心灵的窗子
锣鼓喧天。党、政、工、团干部簇拥着一位戴着大红花的姑娘。这是色织三厂给质量标兵马芝苹家送喜报。马芝苹80多岁的奶婆婆也颤巍巍跨出门坎说:“我们全家还要支持这媳妇当劳模呢!”街坊邻居说:“这比给100元奖金还够意思!”
在建设精神文明活动中,色织三厂很注意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心和心是相通的。当传来张海迪、朱伯儒、引滦英雄的先进事迹时,他们就积极“引进”,同时,他们更注意开发本地的“资源”。
创万米无次布的青年标兵韩红,是个进厂才一年多的徒工,开始只觉得完成任务对得起工资就行了。有一天去商店买布,看见很多顾客围着本厂产品,由于布面有残,光看不买,她感到很不是滋味。从此她加倍小心织好布,6个月时间织出万米无次布。党支部鼓励她,工会给她登光荣榜、照彩色照片,请她巡回讲演。她朴实无华的现身说法,许多年青人被打动了。织布工赵淑萍的对象鼓励她:“你也跟小韩比比,家务活我包了!”到年底,小赵也创出万米无次布好成绩。一向不紧不慢的青工小柴暗想:我人高马大,为什么就非得去当落后的?鼓足干劲也追上了小韩。一时之间,织布车间传出了“三仙女下凡”的美谈。
滚雪球
现在,这个厂最新的活动是争作文明职工竞赛。人们求进步已不仅看政治表现和生产成绩,而且还要品评文明礼貌,发扬雷锋精神。准备车间的王敏不仅是公司操作冠军,而且领着学雷锋小组长期给一户退休孤老送煤、洗衣、搞卫生,春节聚到老人家里包饺子、演节目,老人高兴得哭了:“结婚,也没这么讲究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别人都在进步,我干点什么呢?”50来岁的女工张宝贵发现:班组里有一对夫妻17年不和,曾四次闹离婚,工会、行政负责人劝过多少次,都认为没救了。张宝贵想,促进家庭和睦,也是建设精神文明。经她细心观察,这对夫妻每去法院前总是犹疑不决。还有救!她便找这两家逐个谈利害。自己掏钱买点心拉着女方给婆婆去祝寿,男方被感动也给岳母送礼,一来二去,大家气消了,重归于好。一个普通女工竟解决了多少干部束手无策的难题。
精神文明建设的波浪,象滚雪球一样生生不已。去年底在评选文明职工时,全厂1,000多人当选,争取入党入团的人从70人增加到270多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