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镇江争雄在今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7
第2版(经济)
专栏:

  镇江争雄在今朝
  本报记者 张安南
镇江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无论说长江,还是话运河,都离不了镇江。
镇江兴,自然离不开“十字黄金水道热”。古往今来,镇江有过两次开放,伴随着出现两次水道热。一次是鸦片战争后,镇江港开埠设关,进出口贸易以亿两白银计,时人称之为“银码头”。第二次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使镇江港开始成了“金码头”。就说说镇江老港吧,因为长江北岸连年崩塌,南岸防不胜淤,连《白蛇传》描绘的“水漫金山寺”的金山,也已由孤悬江心淤移陆地,船只只能绕到焦南一条狭长的航道进出。泥沙淤积困扰了镇江半个世纪之久。近年来镇江投下巨资,在金山前方的淤积沙洲上,辟开一条四公里长的新航道,直取大江主航道,终于救活了镇江老港。如今老港畅通无阻,年客运量40多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00多万吨。
镇江新港也是在开放之中崛起的。新港在老港东侧28公里处的大港镇,名为大港港区。一期工程始于开放之前,半途下马停建,直到1982年才列入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复工续建总投资1亿元,兴建4个2.5万吨级深水泊位,年设计吞吐量为236万吨,1985年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成为外贸专用港区。二期工程亦由国家批准列入“七五”计划,投资1.77亿元,再建4个万吨级泊位、4个江船泊位和5个内河中转码头。1980年,在距大港9公里的谏壁修建了可通2000吨级驳船的船闸,被称为“江南第一闸”,是出入长江的大运河门户。我路过这里时,适逢开闸,中转的货轮,浩浩荡荡从长江驶入大运河,“闸过江海万里船”,颇为壮观。
镇江凭借十字水道的优势,加上有沪宁铁路、镇扬公路、镇常公路绕城而过之利,形成贯通南北、承接东西的格局。目前,镇江港担负着长江流域9个省市的水运任务,年水运量和内河港口吞吐量猛增到1500万吨。得天独厚的“十字黄金水道”,造就了镇江别具一格的“十字水系经济”。沿江办厂,傍河设店,被视为最佳选择。仅市区就有依港而办的工厂29家,年产值占市区1/3。百里江河岸办起了千家企业,如万吨冷库、万吨粮仓、10万平方米的社会仓储中心以及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谏壁电厂。现已建成以发电、造船、矿材、化工、造纸等为主的港城特色工业体系。“六五”期间,镇江港吞吐量增长50%,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
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准镇江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更给镇江港带来蓬勃生机。从镇江至吴淞口相距仅280公里,江阔水深,凡是能进上海港的外贸船舶均可溯江泊镇江港。不到一年时间,镇江港已接待了来自五大洋的上百艘巨轮,既为上海港分流,又获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镇江港年进出口货物120万吨,可节支运费几千万元。镇江的同志正在放开手脚做好出海通洋的文章。南宋词人陈亮描绘镇江“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但镇江真正争雄之时,还在今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