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老马与小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2
第8版(副刊)
专栏:

老马与小马
刘学洙
识途固需老马,而斩关夺隘尤其有待大批新军。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老马不能满足于识途,应当继续探求新途;新军也不能跟着老马亦步亦趋,应当勇于开拓新路。
日前偶读一部30年代的杂文集,一个题目映入我的眼帘:《老马识途》。
这篇文章认为畜牲最高贵的是马,享受最好的也是马,历来人们都拿它跟贤臣逸材,尤其跟美人相提并论。不过美人年老色衰,马则不然。马到了年纪的时候,据说是经验宏富,便把给青年们指迷引路的责任放在肩上。
往下读,对老马就大不敬了:所谓“老马识途”,即算果然不虚,也仅是认得回头路儿罢了。它们每走一段路程,便站住撒泡尿,细细闻一闻,记住了,然后再走。将来照原路走回来,大概可以记个八八九九。这样子慢慢地走,细细地闻尿臊,也只有老马才能。小马常急着往前头跑,急着见识见识新鲜的事物,便顾不及再去闻尿记路了……
现在看来,这些话未免过激,也未悉作家当时笔下的“老马”何所指。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位作家写此文时,也是一匹小马。也许正因其小,血气方刚,才有辛辣之笔。
平心而论,老马识途,并非缺点,当应算是优点。管仲出征回来迷路时说:“老马之智可用也”。我不赞成对前人的经验抱虚无主义的态度。但是,如果把“老马识途”的“可用”之处不恰当地夸大,恐怕亦非科学态度。
比如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哩!”走过的桥多,就必定是千里马么?这种比较法不科学,因为它把“识途”的“可用”之处夸大了,变成了一种价值标准,衡人量才单看他“熬”过多少路。
其实,真正有远见卓识和进取精神的老马,总不津津乐道于自己能识一点旧途,更不愿在老路上打转转。他们像那勇于探索的小马一样,也是“急着往前头跑”,“急着见识见识新鲜的事物”,决不倚老卖老。这样的可敬可钦、永葆青春的老骥,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少的。在创新与守旧的问题上,是不能以年龄分野的。倒是有一种以“识途”自诩的“老马”,往昔“识途”就不多,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面前,又拿不出什么新作和政绩来和“小马”比赛,于是,只好抱住老皇历,回味自己“识途”的黄金史,甚至有意无意地压抑小马去驰骋大地,开拓新途。人们不敢恭维的只是这样的老马。
有些作家往往悔其少作。我不知人们对于《老马识途》这篇旧作有何评价。依我看,其中虽不无偏颇之词,但它却反映了半世纪来我们社会的心态和历史的惰性,更警醒着今天披荆斩棘、扬鞭奋蹄的人们。就凭这一点,我觉得也足见“小马”的观察力不一定比“老马”差。
刘半农年轻时,有人嫌他浅。而鲁迅则说,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后来,他留洋归来,学问深了,却去讥笑年轻人。鲁迅很为之惋惜,认为那样的深,不如原来的浅一点的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