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奥运会与民族情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3
第4版(体育)
专栏:

熊熊燃烧了16天的奥运会火炬熄灭了。它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本报赴汉城奥运会采访的记者,身临其境,16天来不仅发回了大量报道,而且在实地采访中产生了颇多感触。在第24届奥运会闭幕之时,我们发表本报五位记者以“我看奥运会”为题的一组漫谈。这并非是对本届奥运会的全面评价和“总结”,而是从一个新闻记者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更多关心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的人们的思考。         ——编者
奥运会与民族情感
如果我们在体育场外进行一番感情渲泄之后依然故我,这并不能给一个民族带来尊严,但冷漠与自暴自弃更可怕。不成熟的任性固不足取,过于“成熟”的安于现状则会使一个民族丧失希望。
当今世界的竞赛不独限于体育,每个人都不是观众。人人都不妨扪心自问:在自己的赛场上,我是否已竭尽全力?
黄晴:在奥运会采访,一个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们的民族情感。
有时在场地观赛,那狂热的呼喊震耳欲聋,灼烧着每一个在赛场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脱略形迹,化作一团感情。
再没有比“约翰逊风波”更典型的事例了。当他夺得百米金牌之时,加拿大举国欣喜若狂;当药物丑闻传开,又感震惊和痛苦,枫叶蒙羞,浑如国殇。
这就是奥运会,一根牵动民族情感的敏感神经。现代传播媒介手段的发达,十几亿以至几十亿人超越空间,对汉城的赛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一位美国记者曾就此谈过看法,她说,奥运会的入场式非常感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肤色和面孔,不同的服装,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的脸上都挂着微笑。我想,这也许是奥运会最美好的一幕,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一位南朝鲜的记者认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金牌主义是与奥运会宗旨不相符合的。在国际体育活动中,有些国家经济、体育实力强,就能使有利于自己的项目成为奥运会项目,1964年日本使柔道成为奥运会项目,即为此例。但他承认,这种想法并不为当地许多人接受,人们已沉迷于金牌狂热之中。
我更多地想到自己的民族。对于这次奥运会的竞赛结果,我们也许会觉得不如人意,我们没有得到民族情感上的满足。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记叙5·19足球骚乱的文章,谈到这样一个意思:如果人们看到中国队失败后彬彬有礼地微笑鼓掌退场,这对一个民族难道是好事?进而思之,如果仅仅是兴奋、激动、欢欣、愤怒、痛苦,甚至采取点即兴的动作,但在感情渲泄一番后依然故我,那么,我想,这依然不能给一个民族带来尊严和光荣。更可怕的是冷漠和自暴自弃,不成熟的任性固不足取。过于“成熟”的安于现状则会使一个民族丧失希望。
我看了一些南朝鲜运动员训练的电视,感触颇多。问题不在于金牌,而在于金牌后的几多汗水,几多艰辛。技不如人,原因之一也许是我们没有付出他们那样多的汗水。
失败了,运动员可以自省,也应该自省。但他人似不宜做不负责任的苛责或嘲讽。当今世界的竞赛并不限于体育,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不是观众。人人不妨扪心自问:在自己的赛场上,我是否已经竭尽全力?
奥运会结束了,名次已定,胜负已决。但竞赛并没有结束,一次不是全部,不是永远。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队有胜有负,虽然输的比预期多了些。孙子云:善胜不败,善败不亡。无论胜败,都有个善于对待的问题。我想,“奥运会后”这篇文章比“奥运会中”这篇文章更值得一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