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加强社会心理的具体研究和理论概括——读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3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加强社会心理的具体研究和理论概括
——读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
姜松
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有某种逻辑特征和适用性的学术专著。
第一,社会心理学从1908年以自己的名字问世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在我国,早在1903年就开始使用社会心理这个概念,1907年将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提了出来。1923年,瞿秋白在《社会科学概论》中详细地论述过社会心理的特点及社会作用。1924年F·H·奥尔波特发表了被誉为经典的《社会心理学》一书,我国的陆志韦也于同年发表
《社会心理学新论》,1949年,又有孙本文的
《社会心理学》巨著问世。30年代以后尤其二次战后,社会心理学在美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美国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社会个体行为的实证研究,缺乏宏观的理论性和把个体置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考察的社会性。50年代以来,苏联社会心理学开始重建,力图与美国社会心理学有所不同。苏联社会心理学以活动和交往为理论基点,因而不少人把人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理论观点尚难揭示社会心理学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一书的特点之一,在于把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建立在“人论”上,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作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她认为,人的问题包括人在本质上是什么(人的本质)的问题,和人应该是怎样的(人的发展)问题。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解释人的欲求、感情、认知和态度,才能说明囿于心理满足、心理迎合之危害性和提高心理水平之重要性。她把马克思的“人论”作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进一步考察国外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健康和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我国改革以来出现的一些健康和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
把“人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就自然把它的研究对象同能够直接显示人类心理事实的领域结合起来,这个领域就是社会心理学现象本身。因此,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性和规律性,是顺理成章的事。人是什么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得到某些验证。
第二,本书以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为线索,将此过程分为内过程和外过程,前者存在于社会个体内部的认知、感情、动机和态度等心理过程,后者则是存在于群体之中,称为群体心理。这种分析,既区别于历史上勒朋等视社会心理学为精神实体的“群体心”说,又区别于奥尔波特等只承认社会个体心理而彻底否认“群体心”的观点。
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用以说明社会心理基本过程的理论观点是多学科、多视角的。书中不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阐明“人论”与社会心理研究的关系,而且,吸收并运用了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认知科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合理思想,具体展开了社会心理过程,从而,使人们有可能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第三,本书以人的问题为根本,围绕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性和规律性,勾划了全书的逻辑框架。全书的逻辑起点是人,即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各种活动的人,结成了各种关系,从而又受制约于这些关系和条件,其逻辑终点是代表现代人心理变化特点的现代人像。应该说,这是该书抓住社会心理学根本问题所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逻辑大圈,一个系统。该书在具体展开社会心理基本过程时,又正好出现了另一种圆圈:社会心理从社会知觉开始,感官好似把社会主体和社会生活条件“切断”的“壁”,信息通过感官被
“输入”进去,又(相对)离开感官被加工处理,转换为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一当社会态度这个潜在行为表现为社会行为,则意味着社会个体之间发生了联系,从而,进入群体生活,存在于社会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就外现(输出)为群体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比如一个人对某事件的支持会引起数人的响应(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又反馈回去影响社会个体心理。
这样把社会心理作为符合规律的过程来考察,就比较容易把复杂的、令人难以捕捉甚至令人眩目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序化为较清晰、较稳定的现象,容易在静中考察动,在动中抓住平稳的本质。
第四,本书力图从我国改革现实的需要出发,说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课题和社会责任,并对我国某些社会心理现象做了一定分析。特别是书中提出,作为社会心理变化发展客体条件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是马克思说的,人们
“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感性世界”,是人工世界,是对人的“审美意识、人的心理素质的一种记录和强化;精神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里普曼提出的
“拟态环境”。由于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拟态环境”被扩展为信息环境即拷贝世界。这个拷贝世界是由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构成的,也是人工世界,但它常常比感性世界更具吸引力和诱惑力。拷贝世界的环境作用,提醒人们重视大众传播对提高改革时期社会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作者很重视作为社会心理主体条件的人格和民族性格的作用。人格和民族性格是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个人和民族的一种精神,它能反过来影响社会心理的变化发展。这又说明,人格素质、民族性格的改造和培育,对于改善开放改革时期的心理状态关系很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