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科技乃外向型企业之本——闽东南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0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科技乃外向型企业之本
——闽东南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陈祖甲
“外向型经济”、“外向型企业”,常常被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人士挂在嘴上,写到纸上。可是,真正要办成外向型经济、外向型企业,把产品拿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者最近走访了福建省的部分外向型企业,深感个中有着许多学问。
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谈到外向型企业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从产品到管理对国际市场有适应能力,二是在产品性能及结构方面具有应变能力,三是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具有创汇能力。
这确实是经验之谈。据记者观察,前两条是手段,后一条是结果。产品不能创汇的企业,固然成不了外向型企业;对国际市场没有适应和应变能力的企业,也不可能带来创汇的结果。而前两条又可归结为是否具有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实力。可以这样说,科学技术实力是外向型企业之本。
在增强新产品的技术实力方面,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有独特之处。这个公司成立才3年,已经生产彩电67.5万台,收录机124.5万台,中周、变压器、电解电容、碳膜电阻等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产值13亿元。目前,世界上有15种不同的彩色电视接收系统,厦华公司能生产其中的14种。每年,他们至少有10种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适应世界许多国家的需要。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只要客户提出订货,不论什么制式、什么型号,他们立即能投入批量生产;国际市场上出现一种新品种,他们在半年到一年内即能开发出同类产品,投入市场。这种状况在国内同行业企业中是不多见的。即便如此,厦华公司的叶总经理还觉得开发的新产品太少,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技术开发实力从哪里来呢?厦华公司现有职工2760人,其中科学技术人员300多名,技术工人100多名。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左右。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原来都是电子工业部的高级科技人员。有了掌握技术的人,不愁没有开发能力。
我们到这个公司参观,发现厦华公司的一些基础工厂,装备了许多现代先进技术设备。据了解,在这上面,他们花去了公司总投资的70%。在模具工厂,装备了高精密度的线切割机,多种规格的电火花切割机、大型仿型铣床、电加工中心等,基本满足了制作各种模具的需要。高大的注塑厂,大中小系列齐全的由电脑控制的注塑机,把一只只不同规格的电视机外壳、控制器和收录机外壳及后盖送到工人手中。电脑控制的大型喷涂机械手,给这些部件披上一层漂亮的外衣。这些机械都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的特点。
具有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是一回事,新产品能否得到国际市场承认又是一回事。在这里,产品是否采用国际技术标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或许可以这样说,在技术上能否采用国际标准,是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强不强的标志之一。据了解,不少外向型企业对国际技术标准不够了解,或者没有把这种标准作为自己的目标。这对发展外向型经济不利。
厦华公司的总经理们认为,“抓好产品的国际标准、安全标准是产品出口的关键”。这个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即以国际标准作为产品开发的基础。经过2年的反复探索、消化,修正、试验、审定、完善了生产工艺。到目前为止,这个公司的彩电厂、注塑厂、印刷电路板厂、电源厂在技术上都获得了美国技术标准的生产许可证。它的彩电有6种取得美国标准,5种取得加拿大标准,符合瑞典、芬兰、丹麦、挪威4国标准的有4种,符合联邦德国和英国标准的各1种。这样,他们的彩电可以行销世界各国。
在厦门电化厂,我们也看到同样的情景。这个厂建立于1957年,设备比较陈旧。他们通过广泛的质量管理活动,对产品的工艺和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现在,这个厂生产的糖精钠、盐酸、糖精、金红石型氯化法钛白粉都达到国际技术标准,产品全部进入国际市场,仅盐酸一项就占领香港市场的1/4。
这个厂的领导认为,产品采用国际技术标准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企业向外向型转变的重要步骤。他们计划,到1990年,全厂现在生产的8种产品,全部采用国际技术标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