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迁西干部“围山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30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迁西干部“围山转”
刘永江 杨玉满 杨文东
“围山转”是河北迁西县依据燕山特点,开发的一项治山造林工程的名称。就靠着这“围山转”工程,迁西的绿化面积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自1986年以来,全县造林面积达17万亩,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今年7月,这个县又以“围山转”造林工程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居国内先进水平,顺利通过林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一大创举。
话还得从10年前说起,洒河桥工委所辖6个乡,当年最富有的是山场,4万口人却有40万亩山场;最出名的是板栗,中外闻名的“板栗四大峪”全居此地。担任洒河桥工委书记的李作久认准了一个理:农民要想富,山上植栗树。他带领干部转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一个大胆的治山设想也跟着诞生了:山,不管山形千变万变,如按山体的等高线把一个又一个造林点连接起来,再把一条条等高线上的工程,有序地从山脚布局到山顶,使工程围着山转,水土不下山,栗树连成片,这不正是治山的妙方吗?
思路成熟了,李作久双脚踩向了一座座山头,留下了一圈又一圈围山体等高线。农民按他的“线”,每高程5米,挖一条宽2米,深1米,外留埂,里汪水的水平沟,从山脚一直开到山顶,圈罗圈,环扣环。3年间,李作久踩了5000公里的“线”,农民共挖了5000公里长的沟,又在水平沟里栽下100万株栗树,这便成了以后的“围山转”。
10年后,山变绿,树受益。当年栽下的100万株栗树成了一条条绿色的飘带系住了2万多亩大大小小的山头,昔日的荒山开始向人们每年贡献高达1000多万元的产值。这里风调雨顺了,连续降雨200毫米不能为害,山里的粮食连年丰收,在不增耕地面积的情况下,产量却增加了一倍。洒河桥工委因此由全县最贫困的地区,一跃成为最富裕的地区。
其实,洒河桥的“围山转”早已引起了县里的重视。迁西山多,人均5亩有余;地少,人均一亩不足。1987年,县长张彦钧和副县长张尚达主持规划全县工农业生产,首先想到的就是迁西的山,就是洒河桥的“围山转”。那年秋天,由县长主持的研讨会,在洒河桥“围山转”工程的山头召开。大家考察着“围山转”,论证着“围山转”。迁西的山,坡缓,多属燕山片麻岩,“围山转”正是通过工程作用,实现了片麻岩土质风化,创造了山上的水土肥保持条件,提供了一个适宜果树生长的局部环境;而若干个局部环境形成依山体坡度而成的阶梯式整体环境,则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空间和山区的光照系数,使之又形成了优于平地成林的独特条件。山顶宜林,山中宜果,山下宜粮,“围山转”实际“转”出的是山区立体农业开发的模式。研讨会之后,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林果生产的决定》下发了。全县县、乡、镇120名主要“头头”,落实了120个“围山转”工程的山头。不到一年时间,120座百亩以上的荒山头,被“围山转”“转”成了绿山头,绿化荒山面积1.3万亩。
1988年春,县长陈正上任伊始,从上一任县长手里接过两份调查材料。这两份调查材料他已不知翻了多少遍:杨家峪是洒河桥最早搞“围山转”的村子,全村板栗产量已由原来的8万斤,猛增到28万斤,林果收入增76%。原因是什么呢?村里有一个被冠以“板栗专家”的村支部书记彭永华。10年前,彭永华想办法留住了省果研所的几个科技人员,栽下的树全是按他们的指点,科学管理的。全村人都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几手果树管理新招。岔沟村呢,与杨家峪村仅一山之隔,搞的1200亩“围山转”工程内,10年前也曾栽了1万多株果树,可栽下的树不见长,没见一颗果……两份材料,就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啊!
陈正来到县里又一个“围山转”样板工程的滦阴乡。山头上扎下“大营”,屯下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的大小专家们。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研究、推广。他们以板栗为主的栗桃间植,创造了长短效益相结合的方法;板栗优种选育的推广,使全县形成了四个优种区划;优种嫁接,优化管理,又把板栗的生长结果周期缩短了5年……陈正还和县政府其他同志一道,筹办起全国第一家板栗研究所,把“围山转”工程推向了系列的科学调控之中。再看今天迁西的“围山转”工程,已是山顶松槐戴帽,山中板栗缠腰,山脚草果梨桃;形成林粮间作,乔灌结合的山区立体化生态格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