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九月的奉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04
第8版(副刊)
专栏:

九月的奉献
小乔
题记:我们是九月太阳的女儿,生来就和黑暗反叛。
赵志萱诗1939.9.18.
我在九月奉献此书,奉献《九月太阳的女儿》。
生于九月,死于九月,因此叫她九月太阳的女儿。
更因为九月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光明、火热、丰饶,纵有风风雨雨,却不改追逐太阳之心。
这就是九月太阳的女儿:赵志萱。
这个名字是我从陈伯村伯伯那里听到的。陈伯村伯伯是我在袁妈妈那里认识的,握住我的手时自然而然地问起这是谁家的孩子,于是照例又从婆婆妈妈谈起。而当袁妈妈过后谈到陈伯村的夫人是个了不起的女同志时,我也认为是老生常谈。“你应该记住这个名字:赵志萱。她要是活着,比你们不知要强多少倍呢。现在的女干部,包括男的,很少有她这样的了……”不能说袁妈妈是九斤老太,她是我灵魂的知音,早晚有一天我要写出她的故事。
回到北京后陈伯伯就亲自登门拜访了。一开门我就知道了这一点,像那些平凡的来访者一样,他带来了一包素材,建议由我来写成一本书。这是志萱阿姨的日记、书信、录音,重重的一大包。我接过来,顿感吃不消。在找到我之前,他已找了几个作家,在找到我之后,我又推荐了几个作家。这包材料象是一包烫手的火,谁也不敢接过来,谁也不敢扔掉它。人们一个一个往下传,一天一天往后拖,我甚至不敢开启它,原因很简单:陈伯伯对志萱阿姨的爱,这就是那火,这火是动不得的,一个对妻子怀有如此深厚爱情的人,已经排斥了任何作家,甚至排斥了任何文字,没有人能重塑他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甚至他自己也不能。赵志萱,何许人也?一个女干部、一个女党员、一个女知识分子。不错,写女人是挺时髦的,但要看是什么女人:伟人?美人?贵夫人?但赵志萱都不是,在当时的文学风尚中,这就很难办。
直到陈伯伯也病倒了,我才幡然悔悟,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下不可弥补的过失,于是将那包材料追回,就在地毯上打开了包,连夜铺排开来,真可谓浩瀚。
先把志萱阿姨写了一半的自传《道路》拣出来看,光是那小标题已使我的心怦然而动——“第一章,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好美,好真,好沉静。这是她生命的绝笔。一个老太太在癌症的晚期,自知不久于人世,趁着夜深人静从病床上爬起来,在洁白的纸上一笔一划地向世人交代自己更为洁白的一生,没有悲愤,没有幽怨,阅尽人间春色的她,像一座超越世俗苦难的雪峰一样,畅开自己的情怀,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化作涓涓细流,娓娓道来。
《道路》写到“九·一八”戛然而止,噙着半支没有唱完的歌儿,赵志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她生的日子里,她死去了,在她完成人生观转变的时候,她完成了人生。在九月太阳普照人间的时候,九月太阳的女儿,追逐太阳飞升而去。
黄华同志激动地为《道路》作序,这“道路”有头无尾,这作者虽死犹生。
收到这个集子里的全是她自己的文字:日记、书信、诗文,还有讲话。实际上是一本赵志萱文集。
感谢赵志萱同志曾任职的工厂和机关的支持,这本集子才得以问世。难得他们能这样长久地记住一个并不显赫的女厂长,难得志萱阿姨能为这样的人民大众贡献一生,仅此一点,足使志萱含笑九泉。
(本文是《九月太阳的女儿》编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