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建立监测预报系统 预防自然灾害 天气预报和海洋预报分别具有提前5天左右预报的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1
第3版(教育·科学·文化)
专栏:抓科技攻关 促经济繁荣

  建立监测预报系统 预防自然灾害
天气预报和海洋预报分别具有提前5天左右预报的能力
本报讯 记者谢联辉报道:我国是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就拿今年来说,自江淮梅雨期起,就有近20个省闹洪涝,全国近1/3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到目前已达数百亿元之多。国家一直重视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并将其列为“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专家认为,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世界人口剧增及人类自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所诱发的自然变异,正在日趋严重,其强烈程度已经构成越来越频繁的对人类具有巨大威胁的自然灾害。据统计,近20年世界上有8亿多人受到突发性自然灾害影响,造成280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00亿美元。我国80年代平均成灾面积也比50年代高出一倍多,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界又发出警告,从现在起到21世纪初,全球环境将是一个自然灾害群发的时期。迎接自然灾害的挑战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一项紧迫任务。
据联合国资料认为,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10种自然灾害中,有5种是气象灾害。由于我国处在世界环太平洋沿岸最大自然灾害带上,所以因大气圈变异活动所引起的气象灾害和洪水灾害频率特别高,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7次、涝灾5.8次、登陆的热带气旋(台风)7个;一年中出现5种气象灾害的次数,最多为36次,最少也有15次。海洋气象学家认为,受海上灾害影响的气象灾害占60%,海洋是我国自然灾害的重要来源。我国有关部门一直重视大气圈、水圈变异活动研究,重视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国家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效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在“七五”期间主持了“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研究”重点攻关,5年来取得63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国首次建立了设计完善、预报更为准确、时效较长、功能较全的中期数值可达5天的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制出一批用于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大气探测仪器装备。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地区,根据不同的需要首次建立了中国较完整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中尺度强对流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应用系统。这些成果使我国在百年不遇的大灾过程中,比较准确地掌握了长江流域天气变化,为抗洪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海洋局根据海洋环境预报业务走向现代化、客观化、定量化和提高准确率的需要,主持了国家“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国每天有50条万吨商船、上万条渔船、几十个钻井平台、几十万人在海上活动,海岸带、大陆架、海洋生产和科学活动迫切要求提供准确、及时的海洋预报。为了把这一愿望尽快变成现实,5年来专家们结合我国近海水文、气象和实际地形,对海洋运动规律进行了科技攻关,完成了海浪、海流、海温、风暴潮、海冰及大气的数值预报模式研究,研制出一批海洋测报设备和探测仪器,初步建立了我国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开始发布中国海1—3天海洋环境预报业务,并已具备4—5天的预报能力。
现在,气象预报、海洋环境预报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的重要节目,科技攻关成果开发的许多气象、海洋服务业务产品,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悉,国家科委最近又向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下达了“台风、暴雨灾害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和“灾害性海洋环境数值预报及近海环境关键技术研究”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可望在新的五年里,我国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