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献上一片赤诚——记电影《开天辟地》摄制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5
第4版(要闻)
专栏:

  献上一片赤诚
——记电影《开天辟地》摄制组
本报记者 刘士安
1990年冬天,北京王府井大街的路口赫然耸立起一巨幅宣传画,上面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的画像,引来多少路人欣喜的目光。它告诉人们上影厂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正在拍摄表现建党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大型故事片《开天辟地》。
眼下,摄制组正马不停蹄、争分夺秒地进行影片的后期制作,每天都要工作14个小时以上,以保证今年7月1日在全国上映。
“其实,从去年10月6日开拍起,大家就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制片主任柴益新最清楚时间的紧迫。开机以来,摄制组仅用158个工作日就拍完1727个镜头,跑遍160多个外景点,其中仅500至3000人的大场景就有30多个。富有经验的制片主任不得不采取“倒数计时”的法子,掐着日子排定拍摄计划。尽管同事们开玩笑说他“抠”得太狠,可谁心里都不愿耽误半点功夫。大家忙得连轴转,从来没歇过星期天。过春节时,摄影师沈妙荣在家里只呆了三天,年初四便赶往东北去拍茫茫雪野的外景。
《开天辟地》被称为一部全景式、史诗性的巨片,片中有名有姓的角色上百个,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就有60多个。有人算过,拍摄期间,化妆师光理发就上千次,还剃了200来个光头。为使演员与人物达到形似神似,三位副导演挑选演员时差不多跑了大半个中国。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一大”代表这些重要角色,几乎都找了三个以上演员试戏,试镜头时录下的带子够放6个多小时。
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上影厂的演员们绝不是为了名利来的,自己要求参加《开天辟地》摄制组的美术师瞿然馨,一语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人生能有几回搏。能搞几部真正有分量有影响的片子,就是再吃多少苦也值得。”为了在影片中真实表现出70年前的社会风貌,她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形象资料,有时为了一个细节,常常要花上几天几夜去考证。影片中在“一大”代表住址旁设置了一家油酱店,为了墙壁上“官酱”两个大字,她硬是找到了依据,这才感到踏实。
“这真是一支不讲条件、吃苦耐劳、作风正派的队伍。”导演李歇浦很高兴与这样的演员一起通力合作。扮演陈独秀的邵宏来,推掉了电影《大决战》中饰李宗仁的任务,全身心地投入表现陈独秀投身共产主义运动早期形象的工作,为了满足人物造型需要,他忍痛让化妆师拔掉了额前的头发。拍李大钊在邓中夏、张国焘陪同下冒雨到长辛店工人补习学校讲课一场戏时,消防车在零下10多度的严寒天气里降雨,几位演员的衣服从外湿到里,围巾被冻成了冰圈,套在脖子上取也取不下来。在一旁观看拍摄的长辛店“二七”车辆厂职工,禁不住对演员跷起了大拇指……
《开天辟地》日前已经全部摄录完毕,摄制组人员的一片赤诚,也糅进了《开天辟地》,将一同奉献给千百万观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