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6
第5版(理论)
专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中共苏州市委书记 王敏生
在农村,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坚持集体经济为主的方向,同时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作用。下面,我就苏州农村的实际,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谈些认识。
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主要依托
历来被世人称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农村,过去,广大农民过上的至多是自给自足的温饱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在这块占国土面积不到1‰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总量1/60的国民生产总值。现在,农民富了,村镇面貌变了,社会治安稳定了,干部群众精神振奋了。苏州农村之所以巨变,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雏型之所以能出现,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密不可分,同时也与苏州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巩固和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厚实的农村集体经济,成了农业稳定增长的基础。在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过程中,为了保证社会大局的稳定,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还不能实行放开经营,因此,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不能很快解决,这就带来了农民自觉不自觉地放松农业的偏向。苏州农村各级党组织深切地懂得,农业是衣食之源、工业之母、社会安定之本,即使在农产品价格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也要花大力气搞好农业。为了稳定农民务农的情绪,苏州农村依靠集体经济的实力,实行了“以副养农”、“以工补农”的微观调节措施,促使务农收入基本与务工、务副收入持平;实行“以工建农”,搞好农业服务,不断增加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多年来,全市农村平均每年“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资金达1.3亿元,为同期国家、地方财政投入的5倍。如果没有厚实的集体经济,就根本不可能拿出这笔巨款扶持农业。由于集体经济内部的利益调节,农业生产资金及务农人员报酬的落实,80年代苏州农业逐步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全市粮食年平均总产达26.42亿公斤,棉花年均总产4024万公斤,油料年均总产1.17亿公斤,分别比70年代年均总产增长7.8%、12.1%和82.8%。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设资金。十来年间,苏州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乡乡和大部分村通公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面貌变了样,鳞次栉比的建筑拔地而起,宽敞平坦的道路,繁荣的商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种种方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所有乡镇已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国际邮电业务;乡、村中小学校消灭了危房,乡乡镇镇都有了电影院、文化娱乐中心、卫生院和体育活动的场所。建设这些社会事业,投入资金达数十亿元,其中大部分取之于农村的集体经济。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的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农民年人均收入从1978年204元增长到1990年1193元。由于发展商品经济的主体是集体经济,因此农民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集体收入。全市广大农村依靠集体经济,消灭了贫困户,绝大多数家庭成了富裕户。人们一直担心的两极分化现象,在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的苏州农村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农村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包括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体的舆论宣传网络,以乡镇文化中心为主体的群众文化网络,以乡镇党校为主体的党员、干部教育网络。凭借这些网络,全市农村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而陶冶了农民的情操,建立了新型的人际关系,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稳定了农村的大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成效,当然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的结果,同时也与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如果离开了建立在一系列基础设施之上的各种网络,要顺利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没有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富裕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也就缺乏内在动力和勃勃生机。
发展集体经济是从实际出发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苏州农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并非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恰恰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进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走出的一条成功路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苏州农村凭借苏南发展农业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沿海地区较为先进的经济技术基础,加上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全市农村积聚了一定的集体资产,特别是集体乡镇工业经过十多年的萌发业已走出了初创阶段。在农村实行第一步改革的历史潮流中,我们坚定地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面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没有把全市农村集体积累起来的6亿多元资产分散到农民个人手中。正是依靠这些集体资产,苏州农村很快地形成了家庭经营、集体服务、统分结合的农业生产双层经营的新格局。这样,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形成了集体服务的保障体系,从而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也正是依靠这些集体资产,在中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号召下,全市农村出现了集体所有制的乡镇工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同样,苏州农村选择以发展乡镇工业为主的集体经济,也是从实际出发的必然。摆脱贫穷,奔向富裕,是人心所向。苏州尽管地处长江金三角,土地肥沃,雨量丰沛,是农业高产区,但是人多田少,单一的农业经济难以使生活在“天堂”的苏州农民真正走上富裕之路。这里处于上海经济区的中部,与周围密集的城市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密如蛛网的公路、水运线遍布全市;商品经济起始较早,文化教育较为发达,能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很多,具备了发展工业经济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大潮中,苏州农村自然而然地将乡镇工业作为主要方向,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把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放到了突出地位。乡镇工业向国家上缴大量税金,为地方乡镇财政提供主要来源,成为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纽带。实践证明,集体所有制的乡镇工业不仅是苏州农村经济的主体,占到经济总量的90%以上,而且已成为苏州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处理好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环节
处理好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从理论上说,我国《宪法》规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它们的合法的权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排斥它们。从实践来看,个体、私营经济在许多领域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苏州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原先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演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生产领域的急剧拓展,客观上为个体、私营经济存在提供了广阔天地。近十年来,苏州农村多种经营生产不仅每年向城市提供了大量副食品和工业原料,而且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第三产业成为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就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向这方面发展。今天个体、私营经济在苏州农村劳务运输、商业服务等行业中占有了重要地位,发挥了服务乡镇工业、服务群众生活的巨大作用。
处理好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很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正常竞争。毫无疑问,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出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近十年来,苏州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之间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而是互相竞争,共同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集体经济,尤其是乡镇工业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避免了同个体、私营经济在同一低水平层次上的过度竞争和摩擦碰撞。苏州乡镇工业在经历了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转入了以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新阶段,积累了7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了一支100多万人的大工业的生产队伍,这些都是个体、私营经济所无法比拟的。
各种不同所有制的同时存在,它们必然要发生生产经营上的相互联系。集体经济应抓住种种经济联系,发挥主体优势,以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在苏州农村集体经济拥有牢靠的主体地位,占到经济总量的98%以上。这样一个牢靠的主体地位决定着,集体经济必然要对个体私营经济产生辐射和影响。苏州农村个体、私营工业为数不少,家庭针织编织机、织布机、织绸机在一些地方家家户户比比皆是,它们在集体经济的强力辐射下,很大一部分成了乡镇企业的加工点。这样个体工业实际成了集体工业的辅助和帮手,个体、私营经济由此纳入了为壮大集体经济服务的轨道。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根本保证
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必须动员和组织千百万农民团结奋斗。农村各级党组织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其凝聚力、战斗力如何,关系事业的成败兴衰。多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各级党组织的建设。
在思想建设方面,我们重点是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努力在各级党组织中形成团结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各级党员干部树立起“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广阔胸怀,自觉把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首位任务。通过党员的思想教育带动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在组织建设方面,我们一是根据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不断把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使领导班子建设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乡镇工业迅速崛起的实际情况,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把支部建到乡镇企业,加强党组织对乡镇企业的领导;三是调整、充实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的党支部,帮助他们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在作风建设方面,我们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鼓励党员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前提下,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对取得成绩、作出贡献的同志进行表彰,对有失误的同志给予帮助,对不求进步的同志严肃批评,对犯有错误的同志按政策作出恰当处理,以弘扬正气。同时,我们在农村党组织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气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坚定不移地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又能更好地巩固党在农村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