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西戍当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5
第4版(要闻)
专栏:太行革命老区纪行

  西戍当家人
本报记者 傅旭
昔日,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为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冲锋在前的是共产党员;如今,千千万万太行儿女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而奋斗不息,带头人依然是共产党员。涉县西戍村党支部书记刘金鱼就是他们中的一位——西戍当家人
一声声鸡叫将我从睡梦中唤醒,睁眼一看,窗外曙色朦胧。还未到6时,院里已有了动静。我猛然想起昨夜和刘金鱼大妈约好今早要去村里转转,赶快一骨碌起了床。这是我在刘大妈家迎来的第一个清晨。
“睡好了没有?你们可能起不惯早。”大妈一见我关切地询问着。
刘大妈今年已64岁了,个头不高,体态微胖,留着短发,穿着朴素,一眼看去就是位和蔼慈祥的农村老大妈。这次我虽因采访与她初次相识,却是一见如故。
“到家了还能睡不好?”确实,在大妈家吃着家常饭,唠着家常话,真如回到家一般。
说着,我们一同步出了她这所5间平房组成的院落。
雨后的太行山区,空气清新,颇有几分凉意。远山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村中炊烟袅袅,路上行人匆匆。
“这是俺们去年修的同心桥。”大妈指着村东头的一座水泥桥说。这是西戍村党支部去年为群众办的八件实事之一。此外还整修了村中的主要街道;改善办学条件;修建塑料大棚,解决群众吃菜难;修了7000米渠道,将村中2000亩耕地都变成了水浇地;接了5000米的管道引水上山,开荒种树;为不占耕地,平沟整土30亩,为群众解决了宅基地;建了一所拥军医院。
一路走去,我看了大妈捐资兴建的光华中学、职业学校、振华服装厂、敬老院……
回到大妈家时已是7时多,下起了小雨。未等吃早饭,干部和村民们一个个接踵而至,你来我往。有的来要求解决经济纠纷,有的来商量计划生育,有的困难户来请求照顾,有的让派车去城里送招生报表……滴滴嗒嗒的雨下个不停,大妈家的来人也没有断过,电话铃声还不时响起,简直没有我插话的余地。只见大妈干脆利落几句话就解决问题,真有点大将风度呢!
下午,大妈在院里和十几位村、镇干部开会研究计划生育工作……
已是夜间11点了,还有一位妇女在为宅基地的事和刘大妈在交谈。
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刘大妈似乎还不知疲倦。我劝道:“大妈,您这样太累了。要多注意身体呀!”
“唉,当农村的支部书记,不容易。今年还好多了,去年工程多,经常外出,有时腿都跑肿了。俺要为自己着想,可不操这份心,受这份累。咱是个党员,就要带领群众致富,不吃苦受累能行?”
刘大妈说,1987年大家选举她当支书那会儿,心里直犯怵,自己没文化就是一大难处。她说:“扯布我知道多少,量衣我知道肥瘦,当支书我不会当。”可村里的党员却看准她实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一颗心。
从1984年开始,刘大妈以养猪起家,靠组织运输队、建筑队、采矿队致富,先后带领不少贫困户富起来。是她给村里6个贫困户无偿支援了6头猪,并热心传授养猪经验,6户带百家,不少人因养猪发了财;是她联合13家贫困户承包了连年亏损的面粉厂,并于当年扭亏为盈,使这十几家很快成了富裕户;是她承包了元沟尾矿点,昼夜串联,终于在本村组织起一支30多人的采矿队,当年获纯利3万多元,1987年已达30多万元;是她出资帮助缺水的邻村打机井,安装风力发电机……
老乡们说,不选这样的人还选谁?于是,刘大妈当选为村党支书,挑起了当家人的重担。
别看刘大妈没文化,但她勤于学习、思索,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处处显示出当家人的眼光。
“俺老了,要多为以后想想。”刘大妈深沉的话语,道出了她的深谋远虑。她虽然近几年投资70多万元用于拥军和办公益事业,可她还有年创利润60多万元的采矿队等。她有三儿一女,子孙绕膝。在常人看来,她该知足了。那她如今还想什么呢?
刘大妈早就琢磨起南山和南山脚下的大东沟了。她请来县林业局的同志和村干部们一合计,一个主意拿定了:集体出5万元,我个人出5万元,开荒植树,将大东沟建成林果场。消息传开,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刘大妈冲着大伙儿摆开了:“井里有了水大家都能吃,缸里的水一担就完,俺们一定要壮大集体经济。靠什么?采矿有采完的一天,还得强劳力才能干,种地才人均半亩地,村里还有十几个贫困户,只有开荒植树造林才能造福子孙后代。不算南山,大东沟沟里沟外有1000亩荒地,种上苹果树、核桃树、花椒树,5年后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今后,俺们就吃大东沟啦!”
民兵队长李培来说:“老刘把大家的劲儿鼓起来了,今年刚过了正月十五,还下着雪,她就带俺们上了山,7天就种了1500棵树。从那以后到现在一直没停,每天上山的有二三百人,已开出200多亩。这时,不少人说,‘还是老刘有眼光。’”
这位西戍村的当家人,在筹划西戍未来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子弟兵。刘大妈的爹娘死得早,1942年逃荒途中又与家人失散,是八路军收留了她。她始终不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恩情。她16岁当上妇救会长,战争年代支前样样走在前。解放后,她将3个儿子都送到了部队上,一个女儿还嫁了个当兵的,现在连外孙女也成了军人。人们跟她开玩笑说,你现在不但是“兵妈妈”,还是“兵姥姥”了。每逢新春佳节,她都要制作慰问袋,加工核桃、柿饼等送给子弟兵;她还拿出2万元设立了“优秀军人奖励基金”,4年来,全县已有百余名战士立功受奖。战士们称她是“子弟兵的好妈妈”。今后为战士们还做些什么呢?她前思后想,决定将自己采矿队收入的2/3交给部队,1/3留下由自己支配,用于办公益事业。为什么不交给村里?为什么不交给她的儿女?不少人想不通。但是,不用多讲,没过多久,大家都明白了:没有子弟兵哪有俺们的好日子,子弟兵不也是为国家吗?今年4月,当部队领导带人来村里时,激动地对刘大妈说:“你把子弟兵看得真比自己的儿子还重。”刘大妈却说:“我儿子也是当兵的,这也就是交给我儿子了。”
要和刘大妈这位西戍的当家人、全国拥军模范告别了,我是那样地依依不舍,大妈也目送我走出好远。虽然我们生活在一起仅仅两天,但我从大妈身上看到了老区人民的高尚品格,看到了今天生活战斗在太行老区山山水水间的千百个“当家人”。
           (此稿为“太行革命老区纪行”最后一篇)
(附图片)
图为涉县西戍村党支部书记刘金鱼(右一)在塑料大棚里了解村里蔬菜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徐烨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