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强国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2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强国之路
胡安贵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最终是要将几代人的强国之梦变成现实,使中华民族真正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振兴中国的必由之路。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内涵是国家通过行政干预,按计划合理发展社会经济。自从亚当·斯密建立社会专业化分工学说和李斯特批判自由市场理论以来,国家通过强化宏观调控机制以图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这可以追溯到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在那场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能力减少1/3,产量下降到1908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近3000万。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激化,把世界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为了渡过这场规模空前、延续数年之久的经济危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盲目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转向由国家干预主要经济部门,利用中央银行实施经济发展计划。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号称“三R”的复兴计划,颁布紧急银行法、工业复兴法案、农业调整法,扩大国家投资项目,授权联邦银行重建瓦解了的金融体系,向工商业界进行输血式贷款。这些旨在强化宏观调控机制的做法,很快见到了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二、三十年代,当市场经济体制困扰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无法自拔之际,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却获得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封锁下,苏联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重温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历史,自由经济导致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巨大破坏,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取得的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一事实无论人们愿意接受与否,终究是不能抹掉的。有资料说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民产值中,国家资本主义、计划性发展产业项目的比重,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是高速发展的日本,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混合经济”,而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又比如亚洲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实行统制经济,摸索并建立了比较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与其说在二战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掩盖了制度自身的基本矛盾,不如说是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计划性经济变革为新技术产业革命提供了放大效应,促成了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些仇视社会主义的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内搞自由化的人攻击、诋毁的目标。他们把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归罪于公有制,想以此反衬私有制的合理性。历史告诉我们,由于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以及对殖民地的争夺和瓜分,在本世纪内两次把人类拖入空前的大屠杀,在西方社会引起了普遍的信仰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信仰危机,一方面表明私有制与现代工业社会之间的不协调已为世人知晓,一方面也使西方经济界开始客观地考虑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承认这一点,才能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在攻击社会主义的同时,在国内许多部门、行业却加快国有化进程。二战后西方有些国家的邮电、公共交通、能源、稀有金属的开采和冶炼、钢铁、汽车等部门,实行国有化。如原联邦德国的电话电报、铁路、航空100%国有,电力事业国有化程度也达75%。尽管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多集中于不盈利或耗资巨大、私人资本难以举办,以及能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的部门,但同时又是基础性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直接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恩格斯曾经预见到,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这种转化为国家财产的必然性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交通机构,即邮政、电报和铁路方面。历史表明,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论从理论上或历史发展趋势上看,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计划经济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现实条件下的合理性,还在于它能够不断地通过调整改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我国,就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及其实现形式,克服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不断开拓自身的发展道路。我国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使人们取得了以下共识:计划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总量控制、重大结构调整以及重大经济活动中;就是在这样的计划管理中同样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并考虑市场供求关系。而大量的一般性经济活动、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则靠市场供求规律进行调节。改革使二者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蕴含的活力得到更充分体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引入市场机制,计划经济、公有制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个体、私营、合资、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也适当发展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框架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中国不能实行连发达工业国也弃之不用的纯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的状况和特点,决定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一、几乎所有非再生性资源指标,中国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中国必须从宏观上有计划按比例地利用它们,提高资源单位效益。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经济危机刺激经济的发展,那将加倍消耗掉中国现有资源,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和破坏。二、当今世界正面临被区域性贸易壁垒瓜分的局面,假如没有统一的宏观计划,中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和贸易体制是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的,更不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只能沦落为世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尽管社会主义运动的发生发展与当年马克思的设想有一定差距,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论断,已经被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所证实。
  (作者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干部,硕士,31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