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长征精神在遵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4
第2版(经济)
专栏: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

  长征精神在遵义
本报记者 胡跃平
从遵义会议到今天,历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建党70周年前夕,我们在这座名城采访,强烈地感受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有一座相通的“桥”,那就是遵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一)
乱石岗、茅草丛,四周一片荒凉。22年前,从东海之滨的大上海来了一批年轻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们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创业!”于是,边基建、边搬迁、边投产,他们在简陋的工棚里,一住就是12年。其间种种艰难困苦,他们闯过来了,硬是用双手建起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长征电器公司”。今天长征电器公司147个系列556个品种的产品,进入全国五大电器生产基地的行列。1990年,公司产值达1.5亿元,利税3400万元。
以红军为榜样,自力更生,开拓奋进,何止是体现在长征电器公司建设者们的身上。在遵义,广大的共产党员、干部群众,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奋发建设遵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遵义香料厂厂长宋安富,10年前还是一家小五金合作社的工人。他凭着一股闯劲、钻劲、韧劲,使这家濒于倒闭的小厂发展成现在固定资产上亿元、利税达500万元的省级重点企业。宋安富说,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就没有企业的今天。
遵义,曾两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荣誉中凝聚了多少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市园林局副局长、共产党员刘成华便是其中一位。他把长征精神落实在装点名城山河的事业上,为让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装,20多年来,顶酷暑冒风雪,忍饥挨饿,徒步跋涉了全市郊区的山山水水,行程逾万里。在他带领下,园林局顺利实施了20多个绿化工程项目,使市区绿化率达36.6%。
(二)
巍巍红军山,松柏苍翠挺拔。
红军山上拜谒在战斗中献出青春的红军战士墓,已是名城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年轻人结伴而行,一家人扶老携幼而来,红军坟前,各种鲜花、万年青四季不断。每逢清明、“六一”等节日,来自学校、部队、机关、厂矿和郊区的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忆长征、话传统,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怎样把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变为名城特有的政治优势,用长征精神把全市人民凝聚、振奋、激励起来,在新的长征中作出新贡献,这是遵义市委领导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1987年,市委集中了群众的智慧,总结和概括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发扬长征精神实践活动中的创造,响亮地提出,要在遵义人民中树立“名城意识”,作为奋发建设遵义的精神支柱。几年来,市委坚持不懈地在全市广泛开展“树名城意识、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首先身体力行,带头作表率。
治理湘江河,市里几大班子领导,人人挽起裤腿下河,同群众一起掏淤泥、修建排污沟;改建市区道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日日夜夜在现场指挥。为确保中华南路改建工程顺利进行,市委书记和市长深入拆迁户中作调查,并一家一家做工作。仅8个月时间,1150户居民一次性拆迁完,未出现一个“钉子户”。去年,城市供水紧张,市长唐昌黎在山上同乡干部一起钻洞爬沟找水源,连续24小时水米未进;群众吃菜有困难,市委书记徐安仁任蔬菜调运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各方力量分赴各地运蔬菜,并在市郊蔬菜区蹲点,组织农民抓生产保供应。
去年夏秋,遵义市遭受一场百年未见的严重旱灾。当城市供水面临竭源威胁时,为了让涓涓细流供给城市千家万户,许许多多郊区农民兄弟宁可让自己田里的禾苗干枯,也不从田边经过的水渠里汲水浇田;许许多多消防战士顶烈日、冒酷暑,忍饥受渴,把甘露般的清水送往一座座竭源断流的村庄;城市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和城市居民主动节约一斤斤口粮,无私支援灾区的缺粮农户;为帮助灾区生产自救,铁路部门增加了救灾义务服务车,方便务工、取水的农民……
(三)
遵义人民发扬长征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这座革命历史名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1.4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98%。10年来,遵义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达到两位数。“七五”期间与“六五”期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了2.7倍,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和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等均增长1倍以上。
市委书记徐安仁自豪地向我们说:短短的10年,我们相当于重建了一个新的遵义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