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明天:太阳更鲜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4
第8版(副刊)
专栏:

  明天:太阳更鲜亮
刘虔
在段兴起的体验里,明天不只是今天的回声,明天更是一种庄严的选择与创造的诱惑……
这是5月的一个黎明,段兴起像往常一样,早早离开家门,走进校门,踅过新建的教学楼兼实验楼,来到办公楼二层校长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思索与劳作。只是此刻,他对于明天的感受更显清晰与深刻,因为今天恰好是李先念主席为他主持的中关村中学复信题词一周年的日子。想到这,他的目光不由得再一次默读着他所熟悉的那封复信的文字:“我以为,民族的振兴、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和发达,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培养。希望全体教职员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团结勤勉,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希望全体同学勤奋好学,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这话语激荡着他的心,犹如今日临窗的朝霞在远空静静燃烧。
他感到了时光的紧迫,听到了明天的呼唤。
但他还是想起昨天……
三年多前,以著名的首都科学城中关村命名的中关村中学,还是一所只有初中部的不完全中学,远远不能满足居住在这附近地区的孩子们求学的愿望。上级决定,扩建高中,办成完全中学,并把这个担子交给了在另一所中学担任校长的段兴起。走马上任时的情景是严峻的:校园没有像样的校舍,全体教职员工都挤在一座楼里;他进校三个月,还找不到办公的地方,只得提着提包四处游击;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更令人揪心的是,全校学生成绩不佳,远远落在海淀区兄弟学校之后……
“明天能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呢?”段兴起思忖着。这个平凡的难题激发了他心中火一样的热情。他的结论很简单,也很明确:“明天一定要变一个样,依靠大家的力量,奋斗个三年五年,非把中关村中学办成一流的学校不可!”
他有这个自信。这是他审度了自己走过的道路之后,升起在他心上的智慧与力量之星。他执教30多年,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员做起,干过教研组长,管过学校教务,后又做过校长。漫长的教学生涯使他摸透了学校的脾气,对校园的经络脉息五脏六腑了如指掌,知道何时最怕伤风感冒,何处最易受损,怎样补,怎样泄,怎样才能调理出最佳生机来。记得有一年,他目睹所在学校校风日下,心不能忍,便勇敢自荐,出来抓学生思想工作,吃住在学校,埋头干实事,夜间房子的窗玻璃两次被砸也不改初衷,终于煞住了歪风邪气。那一年,长满校园的核桃树、苹果树,第一次挂满果子,全校师生也第一次品尝到校园果实的甜蜜!
看来,生命就是这样,一旦把自己的目的置于崇高的峰巅,并且成为过程的全部支点,这生命就一定辉煌。段兴起永远追求辉煌。因此一到中关村中学,他就把以往几十年积蓄的精神能量全部释放了出来。他告诉我:“办学校,最重要的是依靠教师队伍整体的积极性。教师们心情畅和,团结拚搏,学校就一定能办好。”在他和他的战友的治理下,小小的校园既是教师们教书育人的用武之地,又是为教师们排忧解难的温暖之乡;既把握住办学的方向、道路、体制、制度这样一些宏观的规范,又切实关注教职员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从住房买菜理发洗澡,到孩子入托上学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他每日的思考、奔忙、商讨、争辩的欢乐与多事的苦恼,似乎都是围绕这个目的:组织学校和有关社会的力量,把工作上的尊重、生活上的体贴、政治上的爱护以及破除困难的勇气和创造的追求,及时送到每个教职员工的心上。潜伏着的思想和力量唤醒了。长期在党外徘徊的走到了党旗下;失去信心的重获事业的鼓舞;老教师“报桃以李”,愉快地传授经验,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陷入家庭烦恼的职工走出了困境……校园充满着生动祥和的芬芳,像磁铁一样不仅紧紧地吸住了原有的教师,还吸引了校外的力量,三年来共有70多位外校教师高高兴兴地走进中关村中学,他们大都是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有了这样的局面,一向严峻的时间也因此温顺起来,催得花蕾绽放,绿荫匝地。梅开三度后,中关村中学果真变了。1990年的校史上,这样记录着:
作为学雷锋先进学校参加全国学雷锋讨论会;
初中学生的成绩从入校时全区第20名上升到第9名;
首届高中生毕业,92%升入大学深造;
在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上,由中关村中学和另一中学组成的海淀区队荣获女篮第三名……
不过,在段兴起看来,这样的纪录已成昨天。
而且,今天又会很快过去。
明天呢?段兴起想:明天的太阳应该更鲜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