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长江之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3
第8版(副刊)
专栏:

长江之光
陶大钊
“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全是煤和油。”
多少年来,我们祖祖辈辈就这样眼看着长江的“煤”和“油”白白地流入大海。
当年多少人雄心勃勃,做过开发长江的美梦,结果,江水依然无情地载着种种梦想和誓言一起付之东流。
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以他宽宏博大的胸怀,描绘一幅“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在他78岁生辰这一天,毅然挥笔在一份《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报告》上批下:“赞成兴建此坝”。
从此,一支十余万人的葛洲坝工程建设大军,在浩瀚的长江西陵峡口,经过风风雨雨,奋战了18个春秋,终于截断巫山云雨,将长江拦腰斩下,建成一座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的水上长城——葛洲坝。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宿愿,堵住了流了几千年的“煤”和“油”。
“要看现代化,请看葛洲坝”。
江泽民总书记上任不到一个月,便赶到葛洲坝视察,中央领导同志几乎没有不到这里来的,许多外国水电专家、学者不远万里跨洋过海前来取经、访问、观光……
无疑,葛洲坝工程是当今中国之一流,其设备既有中国之最,又有亚洲之最,有的还是世界之最。那一号机组、二号机组就是当今世界同类型机组中最大的机组。光一号机组拆下的部件就有九万多个,一个叶片重达40吨,有四个叶片,按每辆卡车载重四吨计算,光拉一台机组的叶片就得40辆大卡车。一位前来参观的外国水电专家,走到一号机组时,悄悄地从口袋里摸出一枚硬币,放在机组的外壳上,想测试一下这台中国人自己设计安装的世界最大机组,颠簸震动得是否厉害,测试结果,那枚硬币竟然一动也不动地躺在那里,洋专家激动地跷起拇指,连声称赞:“了不起,中国了不起!”
“了不起,中国了不起”,这话很有嚼头,可是,谁也比不上“葛电人”更能品尝出这里面的滋味。我接触过一些“葛电人”,他们都为自己能管理这个一流工程而感到自豪。十年前,他们都是从东、西、南、北、中的电力行业汇集到这里的,都想在这个中国第一流的葛洲坝电厂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第一代“葛电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管理的是令人羡慕的一流工程,但生活设施、后勤保障,却是倒数第一,“葛电人”自己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先盖厂,后盖房,先安厂,后安家。没有床睡觉怎么办?买块塑料布,往地上一铺将就着睡;办公没有桌子怎么办?每人发一只挎包,既装笔墨纸张,又装文件材料,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办公到哪里。那时候又苦又累,还得加班加点,没有奖金,也没有加班费,大伙干得还挺欢。
1981年夏天,电厂组建不到一年,便遇到一场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洪峰每秒高达7.2万立方米,无疑这对刚刚竣工的一期工程和“葛电人”都是个严峻的考验。会不会翻坝,会不会断坝、移位?世界上由于洪水造成翻坝、断坝、移位比比皆是,葛洲坝命运如何?
说来总算幸运,葛洲坝电厂提前五天预报这次特大洪水,为当时在葛洲坝的国家三部工作组提供一个较为详细的预报方案。甚至连炸坝都想到了,还组织一支精悍的“敢死队”。
这天果真来了,长江突然咆哮怒吼发狂起来,搅着从两岸冲下的泥沙,裹着滔天大浪向大坝扑来,那大海碗粗的缆绳,经不住几下折腾便断了两截,那上百吨机船从上游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瞬间被滚滚的波涛卷入江底,连一块木板都找不到……但一切都按照预先安排的调度方案进行,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终于战胜特大洪水,在兄弟单位的协作下,不仅保住了大坝,还顺利地进行了通航发电。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葛电人”已经把国家的投资全部捞回来,为国家挣回了一个葛洲坝。它与火力发电相比,每年可以节约原煤近1000万吨,相当于平顶山煤矿1979年产量。也就是说,几年来“葛电人”已经从长江里拾回来近亿吨煤,而这煤既无烟,又无味,又不污染环境。
“葛电人”每人每年平均为国家上交利税13.2万元,无论是人均创利税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列入全国同行业之首。
“葛电人”在为国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后,才动手盖了一幢办公楼,才考虑安家,才陆陆续续把天隔一方的妻子、丈夫、儿女、老人接到这个美丽的小岛上团圆。
一位高级工程师对我说:“真正使‘葛电人’感到骄傲自豪的是为三峡工程积累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但愿早日在三峡工程中开花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