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孙儿要玩金批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3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孙儿要玩金批箭”
商正
戏曲传说中的金沙滩双龙会,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父子兵,身陷绝境,血染沙场。杨四郎失落“辽邦”,隐姓埋名。十五年后,宋辽再战,佘太君率杨门子弟亲赴前线。已被辽方招为驸马的杨四郎闻讯,“思故乡,思骨肉团圆”,坐宫长叹,泪水涟涟,被贤德的公主发现,刨根问底,一波三折。于是,“刨”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舞台上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京剧中有名的一出戏:四郎探母。
丈夫探母心切,无令不能过关。公主为盗令箭,忍心咬牙,在太后面前狠拧了一把怀中的娇儿。无辜的孩子禁不住疼痛,放声啼哭。太后查问,公主似怒似嗔:“孙儿要玩金批箭。”太后笑了:“别人要箭理当斩,孙儿要箭拿去玩。”正凭着这支“玩”来的金批箭,杨四郎轻轻松松,打马过关。
就戏论戏,萧太后难道不知道金批箭的分量吗?非也。可为什么又毫不犹疑地让孙儿“拿去玩”呢?在太后眼中,金批箭虽系一国安危,但孙儿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不会坏了自己的大事。所以,才会“别人要箭理当斩,孙儿要箭拿去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萧太后万万想不到的是,世上也有“虽我族类,其心也异”的时候。
四郎探母这出戏,用编戏的行话讲,“玩箭”该算上是一个戏眼儿。正是这个不惹人注目的戏眼儿,寓浓郁的情趣于大悲大喜之中,寓国事家事于大起大落之外,剧情才急急缓缓,曲曲折折;才迷住了一代又一代的戏迷们。
戏既是给人看的,人们就会思索,就会根据生活的真实去评判艺术的真实;见仁见智可能五花八门,但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有意无意地“比”,却总是实实在在已有的。
某地银行的一位领导,平素治行有方,深得有关部门赞许。忽一天,“孙儿”——小舅子做买卖急需一笔巨款,在被磨得无可奈何之时,怀着侥幸心理,硬着头皮批了这笔不该批的款项。结果,这笔巨款被小舅子“玩”得个鸡飞蛋打,全部赔光。
有一公安干警,耐不住“孙儿”——朋友的面子,鬼迷心窍,哥们义气了一次。谁知这位哥们却拿他的枪去“玩”出了人命。
机密文件,本应只该有关人员看。但“孙儿”们——至爱亲朋,有时却像翻街头巷尾书摊上的杂志小报一样,好奇地翻阅着玩,这一“玩”,使许多机密撒气漏风,在社会上散布开来。
生活中的“金批箭”,不再是舞台上表演用的那个道具的样子。它千变万化,可能无影无形,可能实实在在。但它具有能量,只要动用它,就会产生正的或负的效应。
四郎探母这出戏,除了供人饭后茶余欣赏外,还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别人要箭理当斩”,“孙儿要箭”——也要斩!若排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一视同仁,“孙儿”还敢“玩箭”吗?……
当戏散人走之际,我脑里却总还在想,“孙儿要玩金批箭”这个不起眼的戏眼儿,到底能警醒多少个台下“萧太后”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