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领袖形象塑造的遗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我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征文

领袖形象塑造的遗憾
蔡昌延
1991年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丰收年。《开天辟地》、《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大决战》、《周恩来》等影片成功地再现了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形象,唤起了广大群众对革命领袖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有些影院放映《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时,场内一片哭泣,出场时观众一个个两眼通红。
无疑,这批影片在艺术上是成功的。
然而,人们走出影院时,也有些遗憾,觉得影片还不够劲。银幕上的领袖们尚不如《列宁在十月》中那个“列宁同志”,叫人刻骨铭心。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毛泽东自有毛泽东的个性。从近年一些回忆文章中我们可以分明地感知他的个性:他是那么坚定,坚定得近乎固执;他纯朴,纯朴得像山野村夫;他幽默,无论是国事家事,一谈起总是妙趣横生;他又是那么感情丰富,“高兴时候像个孩子”,愤怒起来像个关公。《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对毛泽东这些个性不能说没有表现,但是还表现得不那么强烈,不那么鲜明。例如,影片自始至终没见他落泪(至少没见落泪的特写)。在那种情况下,毛泽东会不会落泪?我们从他那“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的诗意中,从他读到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而“夜不能寐,欣然命笔”的情景中,分明感受到他是个容易动感情的人,有几处他不可能不落泪。在得知岸英牺牲消息后,他闭目沉思,回首岸英小时受过的磨难和活泼可爱的形象,他不能不落泪!朝鲜停战的捷报传来,中朝人民的鲜血没有白流,儿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他踏着全国人民欢庆胜利的鼓点去接见凯旋的英雄,他不会不落泪!他为摆脱心中的悲痛,去农村视察,偶然来到志愿军烈士家中,看到烈属凄苦的生活,他不能不落泪!否则,他就不是毛泽东!艺术家们却没让他落泪,叫他眼泪往肚里吞,这无形中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革命领袖自不例外。这方面,这几部影片都有突破,对领袖人物的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的反映。像《开天辟地》中李大钊赶马车,陈独秀为儿子送茶叶蛋;《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毛泽东吃红烧肉等,就多了点生活气息。但是,我们也还不满足,整个说,这些影片中表现领袖们的生活细节不多,生活气息还不那么浓郁。《周恩来》在这方面特别令人遗憾,几乎没见反映他什么生活细节。
“领袖是人而不是神”,如今已成“共识”。然而领袖又毕竟是领袖,领袖自有领袖的气质,领袖的风度。在表现领袖人物时不能将他们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这就需要采取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他们本质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调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加以精雕细刻。《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把大部分场景设置在毛泽东的书房和卧室中,这个环境就很典型。《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周恩来接到林彪要求回师长春的报告急忙去见毛泽东,正在休息的毛泽东被卫士叫醒勃然大怒,这处细节亦很典型。这样的典型环境和典型细节,在其他几部影片中可惜不多见。
希望我们的艺术家们认真总结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经验,以便更好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神形兼备的革命领袖形象。
(作者单位:湖南娄底地区电影公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