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新的崛起者——我国高校科技产业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的崛起者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一瞥
本报记者毕全忠
80年代后期,一批崭新的科技产业在高等学校崛起。尽管这种新的崛起并未引起世人多大的注意,目前规模也还不大,但它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深刻地改变着中国高等学校的面貌。
高校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
据国家教委统计,目前全国高校有59.49万名科技人员,其中科学家、工程师50.35万人,还有数量可观的参加科研的在校研究生。全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7000—8000项,多数可以应用于生产,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然而1985年以前,高校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是无偿向社会提供的,而且高校科研经费在财政上没有户头,严重限制了高校蕴藏的“第一生产力”的发挥。1985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高校科技成果开始有偿转让,科技服务也开始有偿提供。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高校蕴藏的生产力从此开始解放。
一起步即不同凡响
校办科技产业起步较早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这些学校的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校办企业,以各校雄厚的科技实力为依托,很快就推出了一批影响很大的“拳头产品”,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天津大学的新型填料塔和高效化工填料,南开大学的树脂,北京农业大学的增产菌,南京大学的尿激酶,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软件等脱颖而出。
高校科技产业一出现,就显现出旺盛的活力和较高的效益。1989年前后,市场普遍出现疲软现象,而高校科技产业却保持着大幅度的增长势头。1989年,全国高校共有科技企业688个,销售总额为4.7亿元,税后利润0.9亿元;1991年,高校科技企业增至725个,销售总额达17.6亿元,其中创汇962.5万元,税后利润2.96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2.6倍和2.1倍。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更加促进了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1992年年底,全国有302所高校创办了科技企业,科技企业总数达865个,当年营业额达25亿元,税后利润达5.16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42%和74%。
多学科综合开发
高等学校的优势在于学科齐全,校办科技产业推动了多学科的联合开发,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高技术产品一体贯通的好势头。高校科技企业的产品,有不少都是多学科联合开发出来的,大多应用计算机控制,起点高,不少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因此国际竞争力强。
近两年来,高校科技企业的集团化趋势正在增强,这进一步发挥了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发的优势。北大方正集团公司以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为依托,现有中外合资公司、联营公司、分公司20多家,近年来又开发出中文电子出版区域网络系统等新产品,在全球中文电子排版印刷领域独领风骚,1992年,销售额已突破4亿元。清华大学的清华紫光集团也是实力很强的校办企业集团公司,它有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松散企业和合资企业共13个,产品涉及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燃烧技术等几十种。
有些校办科技企业正在走向集团化。北京大学生物系陈章良教授创办的北大未名生物工程公司,去年10月创办至今不到一年,就已有好几个高技术产品在国内外上市,还转让出10多项生物工程技术。它依托着北大生物系高水平的研究,很多高技术成果可以由这个公司自己转化为产品,因此,除了创办中外合资企业外,该公司将建成北大生物工程生产基地、生物工程中试基地。不久的将来,它将是北大最大的科技产业。清华大学首创的低温核供热堆,技术已经成熟,目前正同大庆石化总公司合建20万KW示范工程,国际市场前景也很好。清华大学最近还用核技术开发出集装箱检测设备,也将是一个集团化大产业。
向社会辐射
高校科技产业的一些产品改造了我国的一些行业。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引起我国印刷行业的革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产的新型皮带轮生产机床,也是这一行业技术革命的开端。
高校科技企业在各高新技术开发区也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以杭嘉湖科技开发区为例,全国有98所高校参与。这些高校的科技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浙江的萧山、绍兴、新昌等县的工农业生产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高校科技企业向社会辐射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天津大学填料厂以自己的先进技术和拳头产品推动了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他们以13个系列、90多种新型填料塔技术,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家企业推广,先后改造了1000多座填料塔,仅对引进的5套30万吨乙烯装置进行的技术改造,就相当于又引进一套30万吨乙烯装置,等于为国家节约70多亿元。又如北京农业大学,“七五”期间该校科技产业从转化本校的科技成果中获利600万元,而辐射向社会,使社会企业获利1000万元。
改变了高校内部格局
高校科技产业的建立,使高等学校自身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工厂、实验农场也只是用于教学、科研的设施。而校办科技企业的创立改变了高校的结构,使高校除了教学、科研这两个主要功能外,又产生了经济功能,即生产经营功能,直接参与市场的运行。目前校办科技产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几十所学校,5000万元以上的也有几个。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从校办企业获得的经费补充,约占政府拨款的20%左右。大部分高校已实行“一校两制”,即教学科研、行政机构按事业单位机制运行,校办企业按企业经营机制运行。各校大多建立了校产管理部门,主管校办企业。
校办科技企业除了能提供部分经费外,对教学、科研也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结合和多学科的互相渗透,有助于提高科研的水平和克服脱离实际的倾向。它还有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结构的优化,南开大学新技术实业集团公司实行厂所结合,教师给研究生开出了“固体有机合成”等新课程。校办科技企业也为在校生的教学、实习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条件。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厂承担了多层次的教学任务,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课题都是结合该厂产品的研究开发进行的,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科技开发的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