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笔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2
第8版(副刊)
专栏:茶楼

  笔会
秦岭云
时下,各地盛行“笔会”。
这一活动,有助于开展文化艺术,丰富社会精神生活,是理应提倡、支持的好事。一般来看,国泰民安人心舒畅的时代,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欧洲有所谓“沙龙”;在我国古代则流行过“雅集”之举。
“雅集”,顾名思义是文人墨客们的聚会,关键在一个“雅”字。每逢良辰美景,或三五人,或十数人,约聚于某园某庐,赏花、听雨、品茗、对弈、吟诗、作画、谈古、论今……,互相切磋砥砺,文化气氛十分浓郁。
这几年,初兴“笔会”时,发起者多是文艺新闻单位,都有比较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什么节日,开展什么宣传,募集什么基金等等,作为画家,拒之不恭,召而即来,高高兴兴玩上一半天,事后,落得撮上一顿,打打“牙祭”,有些单位,还赏些纪念之品,倒也爽快!
接着闻风而起组织“笔会”的又无限演化为诸如新厦落成、公司揭幕、饭店开张以至茶楼、酒肆、茶叶店、中药铺,甚而刀剪店、杂货店……不一而足。
“笔会”的规模越办越大,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杂,画案一连排开数十张,画家入场,一如明清举子进入贡院,好不气派。其中不乏附庸风雅或别有企图的人,甚而也会出现薛蟠少爷、南郭先生一类的角色。因为有吃、有拿,说不定还有“红包”,于是携妻带子阖府出台。你低头作画,他们嗑瓜子、抽香烟、侃大山,一如身在茶楼中。
现在当画家、当著名画家都很容易,只要你敢自封头衔,敢出场献丑,就能通行无阻,哪管你会不会画,哪管你才画了几天。
我不敢随便说人坏话,但有一种感觉,不说对不起“笔会”主人。“笔会”中很少看到精心创作的力作,草率应酬,单调陈旧的画虽然挂满四壁,往往使人有不屑一顾,不堪入目的感觉。这样的环境、气氛,与古代的雅集迥然不同,很不适宜于绘画创作,于是画家只得以逢场作戏态度,以各自熟悉顺手的题材,挥写一通完事。
据说,这样“笔会”里生产的作品,很快便被流转到市场中去了。有些进入一般画廊,有些下放到各地乡镇,沦落为普通商品,和臭鱼烂虾大葱大蒜一样,抛头露面待价而沽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