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1阅读
  • 0回复

何必不敢言“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12
第8版()
专栏:

何必不敢言“孝”
俞杞浩
近来,许多人严正地批评了一些子女不扶养父母的现象,这是非常切要的。但在有些同志的批评中似乎有某种不敢言孝的趋向,这大大地减弱了他们批评的力量。
例如,光明日报7月间便写社论批评了这种现象,表现了相当的首创精神。但那论点却只是“尊老爱幼”,而言不及孝。人们有理由问:难道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比一般老幼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的么?
霍藜同志的“‘孝道’和扶养”一文中提到了“孝道”问题,但他对这个问题采取了破而不立的态度,却强调了婚姻法规定的互相扶养的义务和“法律责任问题”。但是不难想到,只靠了“法律责任”的力量是难于建立起有亲切的亲子关系的和睦家庭来的。
难道孝这个道德范畴真是不值一提的了么?
当然,“孝”曾不只是封建主义的主要道德标准,而且还是封建帝王实行统治的工具。自汉以来,常强调“以孝治天下”,便是证据。我们这一代人有许多是和反对这一类封建礼教的斗争过程相伴而成长起来的。但是,因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孝道便要根本避开某种亲子之间的道德规范,却是未必说得过去的。其实,根本否定“孝”这个道德范畴的倒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子女成年便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也就是离开“父亲的家庭”建立了“我的家庭”,两者不发生经济关系。由于这种经济生活便产生了他们亲子关系上的异常冷漠无情的态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就不会有类似孝这种道德规范,“五四”运动前夜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曾用这种关系为例而提出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的要求。其实,这种制度所表现的所谓反对封建制度的彻底性是远不健全的,它充分地表现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过的那种资本的唯利是图的本性。
用不着说,写文章反对子女不扶养父母的现象的同志也是反对那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行为的。但是,他们又不愿意提出孝这个道德范畴来,似乎这是一个不好再去提起的问题了。这样,他们事实上就丢掉了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武器。因为,在他们所合理地斥责了的那些“不扶养父母,而且能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人们中,明显地有着与上述的资产阶级思想和行为有共同点的地方,并且都不以为不扶养父母是不道德的。他们甚至使用了按劳取酬这个庄严的社会主义语言,实质上却是隐藏着资本主义的脓疮。正因为这样,仅靠了婚姻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等是不行的。不见有一些父母正是在勉强可活的“扶养”之下实际上受着精神上的虐待么?问题既与道德有关,便不能企图撇开道德而能顺利解决。亲子之间的关系既然不同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便会有一种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人们需要新的道德标准来反对不道德的行为,而且不能是什么其他的道德标准,而是针对亲子关系的道德标准。破而不立是不够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孝上来。
其实,又何必不敢言孝呢?为什么似乎应该把孝这个道德范围让给封建主义去独占呢?三千年以前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中,记下了人民在沉重的徭役负担之下的呼声,他们首先感到的不是别的,正是“不能给自己种庄稼,父亲母亲吃什么呢”?因而向“悠悠苍天”发出了沉痛的控诉(“诗经”,唐风,鸨羽篇)。这种感情难道不是十分亲切的人民的感情么?我们把由这种感情凝结而成的、为正直人民所公认了的道德标准称之为孝,看来是未必就会因词害义而为封建主义张目的吧!在人剥削人的社会中,人民的孝思不可能得到真正圆满的表现。只有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才能既打倒了提倡“父要子死、不得不死”的、用以维护封建制度的、封建主义的孝,又推翻“鸨羽”篇所控诉的那种使人民欲尽其孝思而不可得的剥削制度,也消灭那用金钱关系代替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丑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已基本上取得了这个伟大的成就,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敢把这种人民的孝列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项目呢?
我看,这并没有什么坏处。让我们提倡社会主义的孝吧!让我们用新的道德标准来反对那些拒绝扶养父母的不道德的行为,来建立起有亲切的亲子关系的和睦家庭来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