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阅读
  • 0回复

题材的冷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12
第8版()
专栏:

题材的冷门
谷梁春
翻开各地报刊,倘要我评论一句,总的印象是:各地报刊在基本上反映了祖国人民的生活面貌。
例如我手头这张1957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第二版和第三版上就刊载有许多来自祖国各地、各行业的消息。这里介绍了在甘肃、青海交界处勘察白龙江原始森林的人们、开滦煤矿的劳动模范王官海、云南水力资源的普查情况、克拉玛依油田的捷报、八条新航空线将要通航、两千多种新日用品试制成功、化学工业部门提前完成五年计划、广东粮食生产上取得巨大胜利……等等等等。不能说不丰富了。
但只要把眼界放开阔一些,从一个全国范围的角度来要求一下,那就可以看到:仍是有些题材上的冷门没有被挖掘到,有些该反映的没有得到反映。前不久,赶巧有个机会,我到了一次精神病防治院,就深深有了这种体会。
在这个精神病防治院里,空气显得异样的紧张。灌进耳朵里的是各种奇怪的叫声、骂声、笑声、哭声,一切生活是反常的。而那些在病院中工作的医务护理人员,身穿白罩衣,来来去去,说不定什么时候,病人就会向他们猛扑过来,但他们却带着微笑去和病人打交道,工作得很平静、很热情,仿佛是托儿所里的保育员在对待婴儿一样。于是我想到:以一个正常人的心灵去疗救一些癫狂了的灵魂,不一定得到病人们的谅解,却要常遭到无端的詈骂,这是一种多么可敬的劳动!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持他们进行这种艰苦工作?
可惜的是,对于这种不被人注意的工作,我们的报刊介绍得太少了。我们很少让祖国人民了解到在这个岗位上的忠实的同志。
由此我又想到另外一种人,那是我在祖国一个海港内见到的,是一些在浮灯船上工作的人。他们生活在大海上一个比渔船大不了多少的浮灯船内,每天夜里看守着浮灯,生活的枯燥且不谈,那里面根本坐不稳,遇上风浪了,他们就得躺下,从这边滚到那边,忠实地看守着浮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港口的眼睛”熄灭。这些人,这些具有超人的体力和耐性的人,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劳动呢?我们的报刊上有多少对他们的介绍呢?
我绝对赞成我们的报刊应当反映生活中的主流,应当经常反映生活中重要的题材,这是对的。但像上面说的那些“冷门”,难道就应当搁在一边不管吗?他们也许只是人体上一个小小的细胞,但终究是整个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为人民所需要,人民也就需要了解他们。
我建议我们的记者和作家们,跑的面更广些。而我们的报刊编辑们,也请注意一下题材上的冷门。让人们知道:祖国真是太伟大了,她有许许多多的儿女,这许多人每天站在千万种不同的岗位,有人站着,有人坐着,有人甚至是躺在海上风浪里,来为祖国服务。让每一个题材上的冷门都得到反映吧,否则,我们是对不住在那岗位上的好同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