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也来谈谈曲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15
第8版()
专栏:

也来谈谈曲剧
张艾丁
读完了唐湜同志的“曲艺剧多开些自己的花”(见人民日报1月17日第八版)后,对于他所提出的有关曲剧的一些意见,我是有着不同看法的。
曲剧这一剧种的出现,是近几年来的事。这个剧种是有自己的优越条件的。第一,男女声歌唱技术,都是很有基础的;第二,曲调丰富;第三,原先的说唱形式,接近现代人民的生活,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第四,剧种是新生的,在创造上没有什么限制。这就给曲剧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以“北京市曲艺团”为例,他们先后演出了“柳树井”、“罗汉钱”等剧,逐渐获得人们的重视。特别是1954年底,在“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演出了“张桂容”和“罗汉钱”后,大家一般认为:曲剧这一剧种,是能够继续存在发展下去的;并且,曲剧这一形式,在反映现代生活上,较之其他任何剧种,都毫无逊色。
但是,近一、二年来,上座率越来越低。特别是现代剧,观众越来越不爱看;爱看的却是“喝面叶”、“挑女婿”、等古装戏。因此,他们才将“借年”、“打鸟”、“路遇”等,都搬上了舞台。
曲剧演员,对于戏曲表演艺术,是没有基础的。特别是古装,穿了起来,不大会走,有了水袖,也不大会舞。这是需要长时期学习的。然而,为了满足观众要求,他(她)们不得不现学现练,勉为其难地表演起古装戏来。
这就是曲剧——特别是“北京市曲艺团”目下所遭遇的情况。
直到今天,还没有人专为曲剧来写剧本。写曲剧是既需要懂曲艺,又需要懂戏的。在今天,好像还没有这样的人材。因此,唐湜同志责备曲艺团“专门搬演别的剧种的好戏”,认为是“贪图现成”——这是不合乎事实,也是不公平的。唐湜同志还主张将曲艺中的优秀节目,如“黛玉悲秋”等,改编成曲剧,好像这才是曲剧应该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姑无论能否将说唱形式的“黛玉悲秋”改编成好的剧本,即使改成了,请想,以今日的曲剧演员,让他们在舞台上表演林黛玉、贾宝玉等,其演出效果,也是不难想像的吧?
唐湜同志对于曲剧没有自己的表演方法,深为不满。不错,一个剧种,是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表演方法的。但是,对于一个只有短短几年历史的新生的剧种,就要求它有自己的表演方法,恐怕也是一种苛求吧!任何一个剧种的形成,都是由粗糙而逐渐细致,由模仿而逐渐创造,由吸取其他剧种的菁华作为养料,而逐渐丰富起自己来的。曲剧当然不是例外。
唐湜同志只肯定了“北京市曲艺团”的“妇女代表”,说是“相当成功的”。但跟着就指出了一系列的缺点:“演出的路子基本上也是话剧的。演员在舞台上很少运用戏曲的表演手法,更没有发挥曲艺艺人的那种挥臂舞袖的大胆的表演方法;身段简直等于没有,自然主义的表演倒不少,如在舞台上端出脚盆洗足等。”曲剧的“张桂容”,是根据话剧“妇女代表”改编的。在表演上,采用了接近写实的表演方法;不必说曲剧演员不会“戏曲的表演手法”,也没有学会什么“身段”,就是会,那么表演现代剧,究应采用那些“戏曲的表演手法”或是“身段”,也是必须慎重考虑的。我们总不能让女主人公张桂容来个“卧鱼”,男主人公王江来个“起霸”吧?至于“曲艺艺人的那种挥臂舞袖的大胆的表演方法”,比如“舞袖”——张桂容穿的是现代服装,袖子既不长也并不宽,如何舞法呢?关于“自然主义的表演”,据说“倒不少”。可惜唐湜同志只举出了一点:“端出脚盆洗足”。作为该剧导演之一,我敢郑重声明:“北京市曲艺团”演出的“张桂容”,根本就没有“端出脚盆洗足”这一情节!
曲剧究应如何发展,是需要讨论的。但是,我还敢大胆答复唐湜同志最后提出的问题:“搬演别的剧种的好戏”,对于任何剧种来说,都并无错误。具体说到曲剧,在今天,即使“专门搬演”,也并无不可。这“是曲剧应该走的道路吗?”答曰:是的,特别是在今天——但并不是唯一的路。因为,谁都知道:如果要等“把自己的那么多好的有戏剧性的传统曲艺节目编成曲剧”,再“创造”好一套曲剧自己的表演方法,然后再来演出的话,那么,我们可爱的曲剧,不必说发展了,恐怕马上就得寿终正寝!在戏剧史上,我们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剧种,它是等待“一切筹备就绪”,只要“择吉开张”,就会成为既有自己独特的剧目,又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法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