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抗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2-05
第8版()
专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抗议”?
辟玉
前些时候,“文艺报”上讨论相声“买猴儿”和漫画的讽刺问题的时候,有许多人提到相声和漫画在履行自己的“本能职责”中,常常遇到不应有的无理干涉;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放映以后,也遇到据说是歪曲转业军人的形象的责难。
事情真是无独有偶:去年11月里,长春电影制片厂收到了一件盖着大印的公函,可是,这却不是一般事务性的公文,而是中华护士学会总会的抗议书。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呢?请看抗议书:“在1956年十九期大众电影上看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又有……和‘带刺的玫瑰’(现名“如此多情”——作者)两部中型讽刺喜剧电影文学剧本下厂。……我们认为通过影片来教育和纠正一些遗留在少数妇女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是可以的,若常把它安在护士头上就很不妥当。……而长春影片公司(原文如此——作者)却把护士充当讽刺喜剧的主人翁,这种行动无异于落井投石,对护士再加一层错误的粉刷。目前各领导部门正在积极研究解决护士问题,……人民日报曾发出‘尊重护士的高尚劳动’的社论,而长影还在摄制歪曲护士形象的影片,我们认为是非常不恰当的,为此特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立即停止‘带刺的玫瑰’一片的摄制。”
为什么抗议?这里已经明明白白。长春电影制片厂也已经拒绝了这个“抗议”,刊载在今年第一期的“大众电影”上。
“带刺的玫瑰”讽刺一个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姑娘,她找寻对象,爱的是钱,是职位,而不是人。如果要找一句简单概括的话说明它的主题思想,那大概就是“批判在恋爱问题上的资产阶级观点”。从这里,是找不出“歪曲护士形象”的痕迹,听不见“落井投石”的回响,看不到“错误粉刷”的灰浆的。
艺术必须通过“人”的思想、行动才能构成戏剧情节,电影尤其不能例外,而人总是有自己的社会职业的。“带刺的玫瑰”的剧作者有责任给影片的主人翁找到职业。也许剧作者可以把自己的人物安排成一个失业的或者职业不明的人。可是,观众不会同意的,因为这是不真实的。所以,不当护士,也会有别的职业。任何工作岗位上的人,都可能有消极的、落后的一面,而这一面,往往是有普遍意义的,非职业性的。对这个具体的人物的批评,怎么能认为是对这种职业的“歪曲”呢?
也许有人可以说中华护士学会总会的抗议是出于误会。但是,据我所知,艺术创作中,碰到的这类无理干涉却已司空见惯了。据说,长春电影制片厂原来计划把相声“买猴儿”拍成电影,甚至作好了准备,但是有人说商业部门没有“马大哈”这样的人,影片的计划只得撤销。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夏天的故事”里的初中毕业生田金生考上高中不升学,不是就被指责为不符合教育政策而要求修改吗?这样的例子的确是举不胜举。难怪最近有一个单位建议将新拍成的影片“国庆十点钟”中受到批判的麻痹的文化局改为不知名的单位,以免引起文化部门的不满。很明显,如果同意了中华护士学会总会和上述那些人的观点,那么今后在一切讽刺作品和喜剧中,最主要的“人”都会失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