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基本建设的十个政策问题 李富春、薄一波在重庆谈勤俭建国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18
第1版()
专栏:

基本建设的十个政策问题
李富春、薄一波在重庆谈勤俭建国方针
新华社重庆17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16日下午在重庆四千多人参加的干部大会上,分别谈了他们这次在西安、成都、重庆等地视察工矿企业和城市建设中所看到的一些问题。
李富春着重谈了各地在贯彻“勤俭建国”这一重要方针中的问题。李富春说,根据沿途所见,各地大量的是蓬勃的建设气象,大多数的干部是艰苦朴素的,这是主要的一面;但是另方面,还感到各地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不够,在基本建设方面存在下面十个方面的具体政策问题:
第一,技术政策问题。李富春说,没有问题,我们在某些重要方面,在科学研究方面,采取最新技术是必要的,但不能要求一切厂矿企业都要现代化的技术。目前盲目追求机械化、自动化是值得研究的。例如矿井建设,都要建大型竖井,少数地质条件好的可以,但并不是都要采用比较高的技术水平。现在有中央、省和县管的三种不同的煤矿,中央管的标准最高,每吨投资额平均二十元,大型的九十万吨到一百五十万吨的竖井平均四十元;省管的如四川地区,平均每吨投资额九元,县管的平均只有五元。中央管的比地方管的高一倍到四倍。如把设计标准和机械化程度降低一点,就可以节省大量投资,收效更快。发电站也追求建大型的,要十万、几十万瓩的,要五、六年才能建成,而我们的生产水平还不能生产这样的大型设备,这就只好进口,这样的技术政策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的技术政策应从六亿人口统筹安排和经济水平出发。首先,考虑这些设备本国能不能生产,其次才是现代化、机械化。我们目前的做法却和此相反。有的工厂用不着现代化的也现代化,反而造成浪费。
第二,基本建设的规模问题。目前一般追求大;似乎大才算社会主义规模。我们需要若干现代的、大的骨干项目,但不能一切都要大,要根据资源、人民需要、技术设备条件来决定规模。中央和地方一般企业应以中小型为主,少数大的要同中小的结合起来。
大型企业有新技术,分工细,产品专一,从一个企业来说,劳动生产率较高,成本低一些;但从全国来说,如果不和资源、销路、中小企业相结合,那就不是经济,而是浪费了。学校建设也有求大的偏向。有的大学大到八千到一万人,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有的中学大到能容纳一两千人;如果分散一些办,能容纳五、六百人的学校,使学生能就近就学,不用寄宿,能多一些人读书,这不好吗?百货商店也是一样,要盖四、五层,星期日拥挤不通;如果分散盖小一些的,人民就不必排队,公共交通也不会拥挤了。特别是服务行业,要分布均匀,便利人民。西安新工业区在东西郊,而大戏院、大商店却在城里,造成大戏院有戏无人看,郊区要看戏的却没有,这是不合理的。
第三,建筑标准问题。一般厂矿生产和非生产建筑标准都偏高偏大。要提倡因陋就简,少花钱多办事。成都刃具厂的办公用房是几幢草屋,每平方公尺只花八元,可用八年到十年,值得提倡。现在住房都是盖三、四层楼,每平方公尺六十元,这种标准应当降低;重庆盖竹泥巴墙房屋,只要十五元一平方公尺,应多盖这样的房屋。在城市盖职工宿舍,应向城市居民看齐;矿山应向农民的居住条件看齐。这样,工农才能打成一片,而且也适合工人和他们家属居住的习惯。
第四,城市规划问题。太原、西安、兰州、洛阳等新兴工业城市规划都过大,不但现代化,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有的城市远景规划居住面积每人九平方公尺;加上绿化面积,每人平均达七十六平方公尺;估计重庆每人平均只有两平方公尺,这最好不过了。新工业城市如果从目前实际出发,上下水道、马路等都可缩短。
第五,土地征用问题。由于盲目求高求大,一般征用土地都过多。有些工厂间隔距离远到四百到六百公尺,工人上下班走一、二公里。多征少用,早征迟用和征而不用的现象,工厂、学校、医院都有。西安电讯工程学院单是设计修建的灯亮球场就有七十二个,我们把它从设计图纸上一笔勾销了。
第六,自力更生和力争外援问题。如果能把规模和标准降低一些,我们许多厂矿自己就可以设计。我们应尽可能地自力更生,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和精密机器由苏联和兄弟国家帮助外,一般新建厂矿的设备应争取自己供应70%——80%,这样就可以减少投资和外汇。
第七,专业化和协作问题,两方面都必须结合。这几年我们注意了专业化,忽略了协作。有许多厂辅助车间可以不盖,目前因重复而造成的浪费很大。关于科学实验、附属车间等都可以由地方统筹安排。
第八,轻工业建设问题。轻工业建设必须跟现有工业、农业、手工业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今后轻工业如食品、造纸等,都要以地方为主统筹安排。手工业不要盲目强调机械化,它有几千年传统,可以容纳很多劳动力,可以生产很多特种产品,能满足农民很大部分的需要。今后手工业发展方向应根据人民需要来发展。手工业合作社不可实行行业垄断,妨碍个体手工业者。
第九,建筑基地和职工住宅问题。目前搞建筑基地太多,把工人都固定起来。建筑工人本来带一定流动性,他们本来有自己的家的。搞建筑基地不能适应工人流动的特点,而且工人家属搬来,也使城市人口增加了。现在什么人都把家属带到城来。我们要采取一些办法,鼓励工人家属不进城,宁可实行休假制,允许工人回家探亲,不然宿舍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第十,劳动工资政策问题。这方面很多问题都值得研究。劳动力统一调配、统一招生造成全国人口大迁移,增加交通、服务性行业的紧张;是否考虑以就地招收、培养和调配为好。
学徒制度不合理,升级太快增加了新老工人的矛盾,这一制度应当改变。临时工人必须订合同,一个月就是一个月,三个月就是三个月。工资方面,主要是城市有些工种的工资要跟农民的劳动收入相衔接,不要刺激农民进城。
此外,福利和奖金制度,名目繁多,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李富春最后说,以上只是初步意见,供大家研究、争鸣和在整风中参考。
薄一波副总理接着对李副总理的讲话作了补充,指出“勤俭建国”方针贯彻不够的三大思想障碍:一是讲享受,有的人不自觉地闹名誉、地位和工资、奖励等问题;二是盲目骄傲情绪;三是大少爷派头。他认为目前贯彻“勤俭建国”方针的基本关键,是在于克服脱离中国实际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