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一篇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2
第1版()
专栏:社论

一篇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的报告
今天本报发表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襄阳专区兴修水利的情况和经验的介绍,是一篇生动的富于革命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报告,值得大家认真阅读。
襄阳专区各县山多岗多,雨量较少,水利条件很差,水田很少,产量一般很低。这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些不利的条件。这是客观存在的困难。这些不利条件是否可以迅速改变呢?这些困难是否可以迅速克服呢?这是对于共产党人的严重考验。该专区均县和光化县的同志们并没有认为不利的条件是不能改变的,也没有认为困难是不可克服的。他们试图克服这些困难。但是他们在开始时的思想不对头,他们热中于兴办大型和中型的水利工程,并且企图依赖国家的投资来解决。结果费钱很多,收效很小。因为大、中型水利工程投资较多,国家财力有限,不能普遍兴办,很难使兴修水利成为群众性的运动。均县和光化县的同志们经过了几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采取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勤俭办水利、着重办小型水利的方针。他们采取了这个方针之后,局面完全改观了。光化县原来计划1957年冬和1958年春改水田七万亩,结果指标一再突破,提高到二三十万亩。均县也把原来改水田的计划从四万亩提高到七万亩,并且要争取达到九万五千亩。枣阳县采取同一方针,政府只补助六万元,就修筑了两条二百里以上的长渠和一个灌溉二万亩地的水库。这些事实表明,农业合作化以后,生产关系改变了,生产力解放了,只要领导上善于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鼓舞起来和集中起来,就能够充分发挥合作化的优越性,就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够克服过去人们认为不能克服的困难,迅速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水利建设运动。
襄阳专区兴办水利的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的范例,对全国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襄阳专区以及均县、光化县的具体地理条件,当然同全国其他地区不同(事实上许多地区比那里的条件要好得多),因此其他地区未必需要也未必可能照样搬用那里的兴办水利的具体技术。但是问题是在工作的方针和方法。本来,兴办水利事业可以有两种方针。一种方针是主要依靠国家投资,热中于兴办大型和中型的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结果,花钱很多,兴办很少,进展很慢,效果不好。另一种方针是“依靠群众、勤俭治水”的方针。这样做的结果,花钱很少,兴办很多,进展很快,效果很好。当然,一定数量的大型和中型的水利工程是必要的,前者必须国家投资,后者也需要国家帮助。但是最普遍的最大量的小型水利工程却应当而且完全能够由群众自办。襄阳专区的经验证明了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安徽全省的经验也完全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安徽省自入冬以来展开了群众性的水利建设高潮,到1月10日为止已经完成了十三亿又八千万公方的工程,国家花钱极少。而由国家投下巨额资金的治淮工程几年来也不过完成了十二亿公方。当然安徽省目前进行的水利工程和治淮工程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土方的质量也不同,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安徽全省在不到一个冬天中就能够完成这样大量的工程,却充分说明了群众办水利的潜力多么巨大。采取“依靠群众、勤俭治水”的方针,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财力,使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加快了水利建设的速度,使过去看来需要好多年才能办到的事情在很短时间内就办好了。这样的大好事,应该在全国普遍推广,使我国的水利建设做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
从襄阳专区、安徽全省以及全国许多地方“依靠群众、勤俭治水”的经验中,从本报不久前发表的湘江机器制造厂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经验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有许多事情单纯由国家出钱来办,不但办得慢,办得不好,而且由于国家资金有限,也必然办得少;相反地,这些事情如果发动群众自己动手,采取依靠群众、勤俭办事业的方针,群策群力,不但办得快、办得好,而且又办得多。由此可见,为了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在许多方面必须着重采取群众路线的办法。发动群众自己来办,既合乎勤俭建国的原则,又可以使各项事业办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当然,许多大规模的现代化的基本建设,是群众无法自办而必须由国家投资兴办的,今后国家仍将投资兴办这样的事业,在这些事业中,也应该坚持实现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的方针。但是,如果全国都能够做到凡是群众能够自办的都通通发动群众自己动手,那末,国家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就可以集中力量来建设重点工程和全国性的事业,从而使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办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
中共湖北省委的这篇报告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生动地提供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这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地发现成功的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使全盘工作能够迅速地前进。均县县委积极支持李大贵在山坡上开渠引水的创举,接着又进一步总结这个经验,加以提高,发动全县群众自力兴办水利;光化县在更大的规模和深度上发展了均县的经验;襄阳地委则及时地组织各县参观光化的做法和效果,总结和推广了这个县的经验。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依靠群众、勤俭治水”的正确方针在很短时期内推广到整个专区。湖北省委也非常重视这一经验,特地组织了包括五个地委第一书记和三十五个县委书记的参观团,由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带领,前往参观,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水利建设高潮。
这个报告所提供的情况表明,发展水利,改造自然条件,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所遇到的客观困难是很多的,有时甚至似乎是难于克服的。但是,按照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另一面。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广大群众急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也就同时存在。领导者的责任在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地发现克服困难的积极因素,支持那些尚在萌芽中的创举,找寻解决问题的道路和方法,创造成功的经验,并且把这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全面推广。在实际工作中总是存在着先进的、中间状态的和落后的情况,正如政治生活中必然有左、中、右三派一样。发扬先进,带动中间状态,提高落后,这就是领导工作的基本任务。我国在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特别是在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克服这些困难的条件是完全存在的。各个工作部门的领导者,应该相信群众,善于走群众路线,发现克服困难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推广,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高涨。
我们希望各地党政领导同志和水利工作同志都认真阅读这个报告,对照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得出必要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正确的积极的因素,克服错误的消极的因素,争取工作上的大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