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全国的城镇都来向宋埠看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9
第1版()
专栏:社论

全国的城镇都来向宋埠看齐
在目前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城镇如何支援农村,城乡如何互相促进,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湖北省麻城县的宋埠镇已经作出了榜样。
宋埠,是一个只有八千多居民的小镇。在过去的一年中,它异常出色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差不多全镇每一个人,都为支援农业生产出了力。手工业工人把红炉带下了乡,住在乡里,为农民修理和制造农具。技术工人组织起来了,改良和试制了几十种新农具;农业社员不会使用双轮双铧犁,他们就下乡试验,传授技术。农业社抽水机的水箱冻坏了,汽车站保养场的工人就马上帮助修理,随唤随到,随修随教。商业工作人员下乡,不仅把货送上门,而且把货送到田边,跟着农民一起挖塘泥。理发工人也把用具挑下乡,在田边搭起了小草棚,为农民理发。至于帮助农民抢收抢种、抗旱保苗、积肥送肥,几乎做到了全民动员、人人动手。去年抗旱保苗时,一次就出动了四千多人,占全镇人口的一半,他们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修起了一条蓄水大坝,保证了二万亩地的丰收。今年1月又出动了四千多人,一次送了七千多担肥料下乡。宋埠镇的这种干劲,这种风气,这种做法,值得在全国的一切城镇大大提倡和推广。
像宋埠这样的一个小镇,就能够为支援农业生产做出这么多的事情,获得这么好的成绩,全国这样的城镇,何止成千上万。可见,城镇支援农业生产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潜力者,潜在的力量也。如果你看不见它,不去发掘它,就不能把它变为实际的力量。所有看不到这种潜力,或者对它估计不足的人,应该从宋埠的例子中得到教训。1957年以前,宋埠的党组织也没有看到这种潜力,没有明确支援农业生产的思想。那时候,宋埠和它周围的乡村是脱节的。“干部满街转,生产他不管”,这是当地农民编的顺口溜,表达了他们对这种脱节的不满。1957年,这里的党组织的思想才跟上了形势,他们提出了战斗的口号:“动员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支援农业生产,一切为了农业生产大丰收”,鼓起了干劲,局面就完全改观了。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正在着手扭转城镇和乡村脱节的局面。江苏省的许多城镇已经开展了支援农业生产的革命竞赛。江阴县的城镇工作会议把目前各项工作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规划,掀起了比决心、比干劲、比创造、比贡献的热潮。如果全国所有的城镇都来这样做,如果每个住在城镇的人——包括干部,工人,手工业者,商业、银行、文教、卫生工作者以及所有的居民,都鼓足干劲,为农业生产大跃进做出贡献,那末,可以预计,人们创造出来的办法和发挥出来的力量,将是无穷无尽的。
促进了农村,反过来也就促进了城市;支援了农业,反过来也就促进了工业、商业和其它各行各业。这种城乡互相支援、互相促进的关系,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的城乡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我国工农联盟的根本政策,也体现了工业和农业互相促进、互相支援的方针。人民取得政权之后,特别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城镇和乡村的关系,当然不再是旧中国时代的那种剥削同被剥削的关系,不再存在什么根本性的对立了。我国的城镇和乡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城乡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城乡之间还是有各种各样的矛盾的。农村合作化了,农业生产大大发展了,对城镇的要求也就大大增加了,这就是在目前新形势下的一个矛盾。正确地认识这种形势,正确地处理这个矛盾,把城镇的各项工作都赶上去,就不仅能支援农业生产大跃进,而且城镇的工作也会跟着大跃进。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宋埠的例子。宋埠镇的手工业合作社由于大力支援农业,今年的生产总值将比1957年提高43.4%,这不是一个跃进吗?为了向农村输送大量肥料,这个镇在1957年就清理了很多阴沟,修建了很多厕所,消灭了五万多只老鼠;现在这个镇的爱国卫生工作做得很好,这不也是一个跃进吗?1956年,全镇要给困难户每月发救济费六百到八百元,1957年,镇里组织这些困难户从事养猪积肥和种菜等生产,今年就不用政府再发救济费了,这不也是一个跃进吗?举此三例,即可说明一般。城乡互相促进的这种社会主义的新型的关系,在宋埠镇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可是,城乡关系的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了。有人还抱着城乡“无关”论,以为乡村的事情,“与己无关”;有人则以本位主义的态度来处理城乡关系,对己有利的就干,对己没利的就不干,遇事推诿,结果是,对乡村不利,对城镇不利,对己也不利,不是促进,而是促退了。因此,在目前开展城镇支援农村的工作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鸣放辩论,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都认清城乡之间的新型关系,认清农业生产和城镇一切工作的关系,纠正各种错误的看法和做法,很有必要。
我们希望全国的城镇都来向宋埠看齐,在支援农业生产大跃进方面,也来一个革命大竞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