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阅读
  • 0回复

政治和经济拧成一根绳 南通市建筑公司是一面勤俭办企业的旗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27
第1版()
专栏:

政治和经济拧成一根绳
南通市建筑公司是一面勤俭办企业的旗帜
本报讯 江苏省南通市建筑工程公司几年来坚持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切实执行了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在最近建筑工程部召开的地方建筑企业生产跃进会议上,到会的三十六个公司的代表,一致公认它是建筑企业的好榜样。
这个公司是一个区域型的公司。它承担任务的地区,包括南通市和南通、松江、盐城三个专区,1957年还调了一个工区支援上海市的建设。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锻炼,这个公司已经从只能盖小房小屋,提高到可以承担较复杂的工业厂房和较高级的民用建筑。劳动生产率年年提高,1957年的每工日产值比1953年提高了42.7%;工程质量的一级品率,1957年达到了91%,消灭了三级品;五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死亡事故,1956年以后连重伤事故也消灭了。最近两年,这个公司更做到了一年到头均衡施工,冬春不窝工,开工以后不停工。同时,做到了建筑材料不积压,工完料尽,场地清净。管理费不但不超支,而且有盈余。目前,全国许多建筑企业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1955年以前,这个公司因为地区分散,经营管理不善和技术条件较差,在生产工作和群众思想方面也曾经发生过一些混乱现象。窝工、材料积压现象严重;管理费也赔过本。后来,这个公司的党组织和企业的行政领导人员根据南通市委的指示,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动了群众,树立起艰苦奋斗的作风,贯彻了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面貌。
这几年,这个公司作到了全党抓生产,抓政治,抓思想,把政治思想工作和生产管理工作拧成了一根绳。他们的办法是:公司正副经理、党委委员实行分线包干,坐镇工地,各抓一点,指导全面;上至公司经理,下到生产队长,都实行“头头政治挂帅”,人人做政治工作,事事做政治工作,谈生产必谈政治,同群众同劳动、共甘苦。两年来,这个公司组织了七次反浪费运动,发动群众检查浪费,贯彻“人人勤俭,处处勤俭”的原则。1957年,三个工段南迁上海以后,生产上出现了浪费现象,生活方面也露出了讲阔气的苗头。党委立即分析了上海的生活环境和群众的思想变化,向群众提出了“保持我们原有的特色,不受环境影响,勤俭管理工地”的要求,通过大会、小会、骨干会议反复教育,并派副经理陆修根前往坐镇,浪费的风浪终于没有掀起来。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对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起了重大作用。1956年,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认为这个公司不像个“机关”,经理不够“派头”,要求盖大楼,建议买汽车,置沙发。但是几个领导干部俭朴成习惯,还是各骑各的自行车,除了买几把旧木椅和藤椅办公使用外,决不多花一文钱。办公室确实太挤,食堂也没有,他们就租了几间私人的破楼房,由经理、党委书记带头,大家动手,利用旧砖残料修缮一新。他们不但大处扣得紧,小处也点滴不浪费。副经理陆修根有一次到华东公安司令部接洽任务,船到码头正是午夜十二点,住旅馆要花八角钱。他盘算了好一会儿,还是背起行李走了十几里路,到公安司令部的传达室睡了一宿。公司经理张许庭“一碗挂面辞旧岁,两个包子过大年”的故事,已经在工人中广泛流传。
为了节省行政费用,职工们出门不住旅馆,少住旅馆,出差五十里路之内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已经成了普遍的事。去年,一个工段的一批干部、工人到一个新工地去做施工准备工作,实在找不到不花钱的住处,就把老乡的破猪圈冲洗一番,撒些石灰水,住了二十八天。三○三工段的工段长丁汉章从1954年到1957年,由于整天是“两条腿,一辆车”,为公家节省了一百二十元的车费。
在这个公司的工地上,很少看到大片工棚。干部、工人有时住在古庙里,暑天便用很少的钱租小学教室作工棚,只去年一年就为国家节省了两万五千多元。
为了避免机构臃肿,浪费管理费开支,这个公司在干部中大力提倡“一人多职,人人全能”。基层单位管计划、劳动、工资工作的,一向是一个人,总务、材料、财务,也是一个人。出外做新工程准备,材料员就当炊事员。几年来,整个公司的勤杂工用得很少。上至公司经理,下至一般干部,都经常参加义务劳动,每星期都有一天做勤杂工的活。副经理陆修根在工地常担尿桶。这几年,这个公司的非生产用工,一直不超过5%,做到了尽量节省。
由于领导干部工作上艰苦奋斗,生活上艰苦朴素,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个公司的领导干部同职工群众真正做到了心连心。这便凝结成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全年均衡生产
消灭窝工现象
“一季窝,二季闲,三季忙,四季赶”,曾经被人称为建筑企业的规律。近两年来,南通公司却已经看不到这种现象。
他们解决窝工问题的办法是:
一、上摸下找,左右联系,主动抓任务。从1956年以来,每到第三季度就派人四处了解来年工程任务的大小和下达情况,而且一面争取任务,一面摸任务的变化趋势,采取对策。
二、登门拜访,便利甲方。他们把帮助建设单位解决设计、材料等困难,当成自己的责任。去年,他们就这样多争取了十项工程。
三、取费从廉,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1956年,南通大生三厂要修八幢简易住宅,因为钱少要自己动手,他们马上同厂方联系,动员包出来,免得分散工厂干部领导生产的精力,而且主动降低3%的管理费。后来,如质如量地交了工,甲方很满意。他们用这样的办法干了几十个工程,其中有的还不要利润。这样,不但为国家建设服了务,又节省了一万多元的窝工费,还赚了四千多元的管理费。
四、必要时,工人实行生产自给。一个叫陈朝圣的油漆工,一见没活干,就提起油桶沿街招揽零活,不要公家拿钱。竹工们没活做了就到集市上去揽做竹器家具;木工便背起工具串乡村,为农业社员们修理门窗。
工完料尽 场地清净
建筑材料不积压浪费
“建筑工地,黄金铺地”。这是目前许多建筑业中的一项严重浪费。南通公司却做到了“建筑完工,一片清净”。去年,这个公司有一百零二个工地做到了“工完料尽”。
他们制定了“万元平方公尺定额”(即盖一万元钱的房子用多少材料),根据这个定额来备料,基本上作到了既不积压材料,也不停工待料。
为了恰当地掌握向工地送材料的数量,他们实行了“勤运少储”的制度。这就是,开始时一般先给工地送70%到80%的材料,以后再陆续补充。有了上述两层控制,作到“定量计算,适量供应”,公司和工段的仓库都消除了积压材料的现象。
他们还采取了依靠工人,实行分区包干,清理材料的办法。他们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定出了“先零后整,先旧后新”的用料制度。一○六工段木工周鹏生,几年来因为整天拼碎料,拿不到超额工资。别人问他为什么总是这样?他回答道:“工资是自己的,材料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好,工资也不能提高。”
为了教育群众爱惜资财,这个公司的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工地进行检查,用活人活事进行教育。他们还常常拿起扫帚扫黄砂、石子、锯末、木屑等材料,把它们用到工程上去。现在,这个公司的工地上,已经做到了在工程完成以后,一草一木无存,一砖一瓦不剩,人走家搬场子光。
今年这个公司提出了新的跃进指标:保证工程质量一级品达到99%,劳动生产率比1957年跃进53%,降低成本24.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