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三五年内每人每年两千斤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28
第1版()
专栏:

华东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目标振奋人心
三五年内每人每年两千斤粮
当前的任务是实现八项措施争取秋季更大丰收
四省一市夏季空前大丰收:
小麦增长百分之五十七
油菜增长百分之七十六
新华社合肥27日电 在三年到五年内,要把粮食产量提高到每人平均二千斤。这是在华东区第一次农业协作会议上提出的令人振奋的奋斗目标。
这次会议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同志主持召开的。会议共开了七天,参加会议的有中共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四省一市掌管农业的书记和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也参加了会议。
根据会议汇报,今年夏收作物虽然在去年秋种时遇到了几十年来未有的大旱,接着又连续遭受到严重的冻、风、雹、虫、病等灾害。但由于各地加强了对作物的后期管理,战胜了各种灾害,仍然获得空前未有的大丰收。四省一市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七十三点五亿斤,即增长57%。油菜也比去年增产了三百一十七万担,即增长76.2%。
会议认为今年三麦(大麦、小麦、元麦)、油菜、蚕豆和豌豆等都出现了高额丰产,增产的潜力都很大,所以提高夏收作物比重,是今后农业增产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的任务。据粗略估计,华东地区尚有冬闲田八千多万亩,可以用来发展夏收作物。到会各省市准备把明年的夏收粮食作物和油菜的种植面积扩大一千五百多万亩,并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会议研究了今明两年的粮食生产指标,各省市对今明两年把粮食产量提高到平均每人一千斤到一千五百斤都满怀信心,并且认为在今后三年到五年内使粮食增产到每人平均有二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会议强调指出,要在最短期间内完成上述粮食增产的伟大任务,必须继续大兴水利、多多积肥、改良土壤、选用良种、实行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消灭病虫害和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
在水利方面,会议要求今冬明春在长江以南已基本水利化的地区,继续做好扫尾工程,进一步巩固提高。在长江以北平原地区,主要任务是实现河网化,做到河河相通,沟沟相连,河沟塘连成一起。会议对丘陵和山区的水利工作也进行了研究。
肥料方面,会议认为仍应依靠农家肥料为主,发动群众天天积肥。叫海肥登陆,让山肥下山。把明年的积肥量再增加一倍以上,质量也要提高,达到每亩平均施肥二千二百担。安徽省采取“烧、熏、挖、换、扫、铲、沤、堆、拾、捞”的多种多样的积肥办法,可以推广。同时,各地到明年要做到社社大办土化肥厂,要有二分之一的县市办起“洋”化肥厂和细菌肥料厂。
深翻土地和改良土壤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明年秋前,要把全部耕地都深翻(或加土)一次,深度达到一尺到二尺,并采取换土、掺土、施肥等办法,改良土壤。
明年要实现农作物的良种化,并且要求普遍推行密植。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基本上消灭危害农作物的各种病虫害,并在今明两年内做出显著成绩来。
会议认为,江苏、安徽等地创造的“任务到队,专业到组,措施到田,责任到人,插标验收”办法,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重要经验,决定大力推广。各省市还要求把农作物“从耕到播、从播到青、从青到黄、从黄到场、从场到仓”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都要认真细致地做好。
会议认为,必须立即改变目前有些地方在工具改革中只创造不推广,只推广不使用的现象。要求今年内完成推广改良农具的任务,明年全部使用改良农具。要求所有改良工具的工效至少比原有工具提高两倍。
这次会议还对发展棉花、油料、蚕桑、林业、水产、畜牧和开展群众性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等问题,交换了情况和经验,并研究了发展指标。
会议认为,今年大秋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将占全年粮食产量的84.6%,所以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争取今年大秋作物丰收,是今年全面增产的关键。经过研究,一致认为争取大秋丰收必须抓紧下列八项工作:一、抗旱抢种,完成夏种、秋种;二、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灌溉、追肥、中耕、锄草、培土等,随时消灭三类苗;三、坚决战胜水、旱和台风灾害,乡乡社社自制农药、农械,消灭病虫;四、发动群众积造速效性肥料;五、大搞工具改革;六、实行分工分业,改善劳动组织;七、组织耕牛站,保证及时耕种;八、组织乡乡社社大协作,城市支援农村。
会议认为必须继续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结合总路线的进一步深入宣传,把粮食生产逐步提高到每人平均有一千五百斤和二千斤的奋斗目标交给群众讨论,以便进一步鼓起更大的干劲,推动生产飞跃前进。会议并认为不能放松对农村各种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要经常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广大农民的干劲持续不懈。
会议最后由谭震林同志作了总结发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