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曲艺·尖兵·多面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5
第8版()
专栏:

  曲艺·尖兵·多面手
  李伟
我赞成“曲艺是文艺的尖兵”这个说法。曲艺艺术的特点是:反映现实迅速,表现形式多样,演出条件简便,群众基础深厚。它本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一旦这种艺术形式和社会主义的内容相结合,曲艺工作者和工农兵相结合,曲艺就会在革命文艺队伍中发挥尖兵的作用。听说上海的曲艺演员们提出“五边”:边演出,边劳动,边创作,边辅导,边宣传;体现了文艺工作上“多面手”的精神。结果,他们获得了工人群众赠送的“党的宣传员”称号。
曲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艺工作中,早就起了尖兵的作用。在工农红军时期,剧社、宣传队和广大战士群众,就曾经使用曲艺这个艺术武器,来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从革命曲艺遗产中,也可以看出红军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是多么重视曲艺形式。比如:“革命时调”就是用七言诗六句一段的十二段“时调”写成的。描述了分田地、打土豪、破迷信、搞生产、参军等内容。还有用“苏州调”写成的“唱起革命来”,用八十句七言快板写成的“竹片歌”,以及用“大鼓”写成的“反帝拥苏大同盟”,用“孟姜女”调写成的“长征歌”,用湖北“花鼓调”写成的“工农革命”等等。
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剧社、宣传队、文工团的上演节目中,曲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部队的发展,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使用的曲艺形式也就日益丰富多彩。采用曲艺的各种形式,最迅速地反映现实,鼓舞斗志,这是部队文艺工作者的传统做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目前广大的官兵群众业余文艺活动中,曲艺仍然是占有很大的比重。人们称做“家乡晚会”的那种业余演出,采取了演出者拿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来“献宝”的方式,其中大部分是曲艺。军人群众的创作潜力也是很大的。随便找一个例子看吧:烟台驻军某部九连,在完成了扫盲任务之后,在短短的一个月零四天当中,就创作了快板诗七百四十九篇,此外还有山东快书、相声等多篇。除曲艺作品外,他们还写了活报剧、歌曲、通讯报道。可见战士们是能文能武的多面手。
不久以前,我随同一个慰问团去北大荒慰问转业官兵。随行的总政文工团曲艺演出队只有九名演员,但每次晚会都可以演出三小时左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他们每到一个农场、一个生产队,演出的节目中马上就有当地的真人真事。他们所以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绝不是偶然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