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十三万英雄一举完成全区今年二十万吨生铁任务 鹿寨炼铁一日 广西飞过一年 “小土群”发展为“大土群” 瓦窑炮楼碉堡变成了大熔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20
第1版()
专栏:

十三万英雄一举完成全区今年二十万吨生铁任务
鹿寨炼铁一日 广西飞过一年
“小土群”发展为“大土群” 瓦窑炮楼碉堡变成了大熔炉
新华社柳州19日电 广西鹿寨县放出了一颗极为振奋人心的全国最大的生铁卫星,这个县在17日下午二时到18日下午二时的一天内,生产出生铁二十万零七千二百四十三吨;另产烧结铁二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九吨。这个县一天的产量,就等于今年国家分配给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全年任务。
这一高产纪录经过自治区党委检查团鹿寨组、地委检查团分团,以及鹿寨县委检查组逐一鉴定研究,事后又经过县委钢铁办公室的详细核对,证明产量属实,生铁质量也合乎国家规定的标准。
鹿寨县所以能够放出这样大的高产卫星,根本原因是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真正形成了群众性的大办钢铁的运动。在这场大战前夕,这个县曾进行了全民性的大动员,开展了“为什么要大战红十月,本月份能不能完成全年的任务”的大辩论。通过大辩论,解决了“只看到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只看到困难,看不到有利条件”的消极思想,使大办钢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更加深入人心,全县涌上前线的钢铁野战军由原来的四万六千人,猛增到十一万人。同时,又得到了柳江、融安、石龙县和大苗山苗族自治县的两万七千人的大力支援。他们并肩作战,经过七昼夜的苦战,新建了八千三百十六个炼铁窑,储备了八十四万九千多吨铁矿石和一百四十九万三千多吨燃料,为大放卫星准备下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鹿寨县大放高产卫星的主要经验,是集中了群众的智慧,把小炼铁窑改为大窑,并广泛利用旧的砖瓦窑、石灰窑、炮楼、碉堡等来炼铁。新建的炼铁窑平均每个容量为五十吨,最大的达一万五千三百吨。其中,一百吨至五百吨的有五百五十三个,五百吨至一千吨的有四百九十八个,一千吨到五千吨的有一百六十七个,五千吨到一万吨的有十一个。这些大窑操作简单,配料方法也与土高炉基本上相同,因此群众一见就会。大窑的好处是温度集中、温度高,产量高,一般产好铁在50%左右,比小土高炉能节省很多人工。因此,钢铁战士说:“我们这是搞‘大土群’。”鹿寨县铁矿丰富,品位高达60%以上,而且分布很广,全县二十三个乡就有十八个乡有铁矿。有的乡还有煤炭。新建的大中小炼铁窑,都分布在有矿石有燃料的地方,就地取材很方便。这样,就使挖矿、挖煤、炼铁、运输四者结合起来,大大减少了运输力量不足的困难。同时,在生产管理方面,他们采取了层层分任务、定额包干、限期完成的责任制,更加有力地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为了很快地把这颗卫星发射上天,全县二十一个人民公社密切协作,集中力量支援八个炼铁基地。寨沙、头排等五个公社没有炼铁任务,社员们就伐木烧炭,保证供应前方。全县四百八十个木匠苦干了七天七夜,赶制出一千多座风箱和一千多座木车,迅速运到炼铁工地。鹿寨镇群众见到汽车、牛马车载运物资过渡洛清江时,渡船往返很慢,影响生产,就拣木拣料,连战四昼夜,在历史上从未搭过桥的洛清江上搭起了一座二百多公尺长的浮桥,使支援前线的运输大军畅行无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