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红军不怕远征难——影片“万水千山”观后随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28
第12版()
专栏:

红军不怕远征难
——影片“万水千山”观后随感
顾工
长征,是件撼动人心的史实。它鼓舞着千千万万战斗者、建设者、更英勇更豪迈地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件撼动人心的史实,今天又根据陈其通同名话剧“万水千山”加以改编,在银幕上生动地再现出来,它定会给前进的人们,更大的激动、更大的力量。
影片描述了两万五千里漫长的征途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几个片断:冲过铁索桥;翻越夹金山;横穿大草地;攻破腊子口……。许多镜头,都光彩夺目;许多画面,都壮丽动人。电影放完后,那进军路上的火把,大渡河上的波涛,铁索桥头的火焰,夹金山上的风雪,水草地上的冰雹……仍然在我眼前跃动。还有那负伤后抓住铁索不肯松开的手臂;在雪峰上晃动的行军锅;饥寒交迫时唱出的国际歌声;教导员李国有闭上眼睛后铺开的红旗……仍然在我内心翻腾!
影片充分显示了我们共产主义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无论征途多么艰险,无论环境多么困苦,大家仍然信心满怀,昂首阔步。在夹金山顶还有锣鼓队;在陷没马匹的草地上还演活报剧;在吃野菜、吃皮带的时候还在讲笑话……。什么险境也不能使共产党人畏缩,什么困难也不会使工农红军气馁。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震响着这样的声音:我们在从事着人类最美好的事业;我们在创造一部崭新的历史!
我们的事业是最美好的,我们无产阶级的队伍永远是团结的。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产生了全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看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些细节吧!教导员即使在重病的时候,仍然把马让给战士来骑,通讯员因为发现米袋空了,一时又搞不到粮食、野菜给首长充饥,而难过得哭泣;在大家都饥困的时候,领导人杀了自己的坐骑,给战士们送去了一块块马肉……。这些细节,都包含着极其动人,极其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团结一致的伟大精神。这样一支相互友爱,相互关怀,相互鼓舞的军队,怎能不踏碎一切阻难,奋勇前进!
有着军队内部的团结,还有着军队和人民间的团结。不分汉族、彝族、藏族,我们革命战士都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兄弟、自己的亲人。处处关心人民的利益,处处尊重地方的风俗。所以军队不论走到那里,都会得到人民的爱戴、支持,并产生血肉相连的情感。影片在这方面也有着较深刻的表现。一个离开家乡的响导,带着红军走了一段路,他就感动得再不愿回去了,他和红军一起滚下雪山,他坐在雪窝里要求参加革命。教导员李国有在藏族人民的家里,养了一个时期的伤,就使得藏族老人再也不愿和他分手,临别时,硬要把自己唯一的一匹马送给他,送给红军……。影片中的这些动人的场面,都很难使人淡忘。
长征,在这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途程中,每个脚印、每个路标,都蕴藏着无数感人的事迹,要想用十本胶片,把它描述详尽,那是难以做到的。现在影片只抓住了几个最主要最突出的场景,但感到有些地方还是太简略了一些,而有些地方又太拖沓了一些。过腊子口时,只是几声枪炮;而过草地时,却用墨过多,稍嫌沉闷。另外,每个场景和场景之间的变换,还有些平列、断续的感觉,缺少深刻关系着人们命运和未来的事件,来交缠、来贯串、来推进、来掀起波澜和高潮。现在看来,有些主要人物,如营长赵志芳、宣传员李凤莲,虽然也在做工作,也在向前走,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情感,却未能得到很好展示。
“万水千山”啊!毛主席、党中央领导着工农红军,终于通过了那样艰辛的万水千山,终于建立了今天这样光芒万丈的人民中国。这是多么值得自豪、多么值得欢呼!当然在我们继续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上,仍然会有新的不同的“万水千山”,但是只要我们忆起毛主席所歌颂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伟大战士们的榜样,那么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赢得一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