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阅读
  • 0回复

大搞工具改革 自办工地工厂 培养技术力量 改善劳动组织 引洮工程全部工序土机械化 高工效运动开花结果 六万人完成了过去需要近四十万人完成的任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1-28
第1版()
专栏:

大搞工具改革 自办工地工厂 培养技术力量 改善劳动组织
引洮工程全部工序土机械化
高工效运动开花结果 六万人完成了过去需要近四十万人完成的任务
本报兰州26日电 甘肃省“山上运河”——引洮工程工地轰轰烈烈地开展的高工效施工运动,正在向更全面、更深入、更高的阶段发展,施工工序已经全部实现了土机械化,工效分别提高了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在绵长六百公里的引洮工地上,目前,有六万多名劳动大军在悬崖绝壁和山谷间紧张施工。工地上各式各样的先进运输工具,有空中飞的,有地上跑的,有水上漂的,来往如梭。这些“木火车”、盘网车、高平线运输绳索引、无轨自动车、溜土槽、联合耙、自动装卸两用机、自动打夯机等先进工具,都是民工发明创造出来的。这些新工具的特点是适合于山坡施工使用,工效高,轻便灵活好用,质量好,容易操作。引洮工程上使用这些先进运输和生产工具后,在10月份,六万多民工超额完成了过去需要近四十万人才能完成的施工任务。榆中工区五大队,每天每人工效达到四十八公方。个别人的日工效达六十公方,全工程平均日工效达到十八点五公方。
一年多来,引洮工程在施工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发动群众大闹技术革新运动;水利工地工厂化和培养技术力量;及时改善劳动组织;干部、技术员和群众相结合大搞“试验田”,及时推广新的发明创造;始终贯彻生产生活一齐抓和有劳有逸的方针。
引洮工程局党委一贯注意把群众的积极性和智慧引导到技术革新运动中去,从而使施工工效和工程进度不断提高。党委和工程局组织的检查评比团,经常活跃在工地上,推动技术革新运动。由于及时地给技术革新中成绩最优异的岷县、靖远、榆中三个工区的三十八个先进单位插了红旗,树立了标兵,工地上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竞赛,很快就闹得热火朝天,并且出现了持续发展的高潮。通渭工区出现了高工效标兵队四百三十五个,涌现出了英雄模范人物两千多人。目前,全工区推广和发明创造的先进工具就有三十多万件,大大提高了工效。
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党委发动群众,采取小、土、群的办法,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大办工地工厂。到现在为止,共办起各种工种的工厂六百四十六个,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各个工区,及时地供应了施工需要的工具。为了给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创造有利的精神和物质条件,工地上还坚决地贯彻了常年扫盲工作,举办了政治文化技术业余学校六百多处,经常参加学习的有八万多人(包括工地职员和服务人员),使90%以上的青壮年摘掉了文盲帽子。随着技术革新和文化学习的开展,一年多来,涌现出了农民技术员三万八千人左右和优秀的爆破手四千四百多人,技术力量比原来增加了三十多倍。
在施工过程中,还摸索出一套合理组织劳动力的经验,实行了“人员、地点、工具”三固定和“挖、装、爆、运、填、夯”专业分工的办法;并采用了一些合理的劳动组合法,彻底克服了施工中的混乱局面和窝工浪费现象。陇西工区创造出“葡萄串式”的劳动方法,特点是分工明确,配合有力,平均每人提高工效达到五十公方。
在工地上,干部、技术员和民工相结合,大搞“试验田”的活动。一经出现新的发明创造,很快就在各工区、各大队、中队和小队中去流动表演,受到民工们的极大欢迎,促进了技术革新的新高潮。榆中工区就发明了七十八种五百四十六件先进工具,提高工效许多倍。“试验田”的活动,带动了铁木工、技术指导、食堂、百货、文化、医疗、邮电、银行、领导、办公等十大行业都上山安营扎寨,为劳动大军服务。
引洮工程局党委贯彻执行既抓生产、又抓生活和有劳有逸的方针。党委规定民工劳动十天,休息一天,并保证他们每天睡足八小时。这样,六万多名民工一直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劳动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还出现了千百个满员出勤的大队、中队和小队。引洮工程局并给民工及时地准备了冬夏两季所需用的物品,对开展高工效施工运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附图片)
引洮工程通渭工区宗丹岭工地的民工用自己创制的工具在运土。
       铁军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