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职工群众大闹技术革新就地取材改革民间运输工具 通县短途运输效率迅速提高 创造推广了马拉列车、无轨火车、拖轮三种工具,做到了运输及时,劳力节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7
第1版()
专栏:

职工群众大闹技术革新就地取材改革民间运输工具
通县短途运输效率迅速提高
创造推广了马拉列车、无轨火车、拖轮三种工具,做到了运输及时,劳力节省
本报讯 北京市通县运输部门职工创造和推广了马拉列车、无轨火车、拖轮三种短途运输工具,使运输效率提高70%左右,基本上解决了今年运输任务比去年增加一倍、劳力和运输工具不足的问题。
现在,通县各人民公社所需的化肥、农药和新式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生产出来的主要农副产品,都能及时送到和运出。本县炼铁所需的矿石、焦炭等原料,已经做到随到随运,不误生产。由于运输效率的提高,最近县级各专业运输部门又抽出一百辆马车,奔赴各人民公社支援“三秋”工作。
通县位在北京的东郊,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车。今年夏天,这个县的运输部门为了更有效地支援农业生产,把交通运输管理站所属的大部分专业马车,下放到各人民公社生产队,担负田间运输任务。在此期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继续跃进,这个县的社会运输任务又激增一倍左右。因此,经常发生许多物资积压在装卸地点,不能及时运送的情况。中共通县县委根据这个情况,决定广泛发动群众,采取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的办法,自己动手制造和改革短途运输工具,千方百计地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各个运输部门蓬勃地展开了一个大搞短途运输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马车工人们不顾文化水平低、技术知识差等困难,人人献计献策,没有车床,就用刀钳斧锯;没有厂房,就在空地上搭起烘炉;没有钢板,就用竹板代替;没有电焊机,就乘附近工厂夜间休息时去借用。他们经历了许多次波折,攻克了技术、材料和设备关,在七个月内,终于制造出近三百辆(艘)花钱少、用料省、效率高、操作容易的短途运输工具。随着这些新工具参加运输,全县出现了水陆运输并举,运输效率迅速提高的局面,日运量已从技术革命前的三千五百多吨增加到现在的五千七百多吨。
通县创造和推广的短途运输工具有三种。第一种是新型的马拉拖车。这种拖车有四个车轮,有自动刹车装置。轮胎比旧马车的车轮窄二分之一。行驶时,由于车轮窄,在地面的摩擦力小,容易拉动。车辆上的四个车弓,是用十一层厚的竹板代替钢板绑扎成的。它的牢固程度,经过压力试验,完全符合使用。每节拖车只有半吨重,比旧马车轻三分之二。采用这种新型拖车,四匹马可以拉八节,其中货物重八吨,车身重四吨,共达十二吨,每匹马平均负重三吨。经过用拉力表测验结果,一匹强壮的马或骡,在平坦的道路上,都能负重二吨半到三吨。因此,没有超过规定负重。过去,用旧马车运货,因为它只有两个车轮,前面部分需要驼在马背上,一匹马拖拉装载一吨货物的拖车,拉力和驼力的总负重也是两吨半。所以,现在同样的一匹马就能多拉一倍的货物。
第二种是无轨火车。它是用旧的锅驼机改装的,形状和蒸汽火车头差不多,适合在公路上行驶。它是用煤把水烧成蒸汽后作动力的,比内燃机发动,能大大节省汽油或柴油。这种火车,能拖挂七个胶轮拖车,每个拖车载重三吨货,时速十公里左右,等于二十辆普通马车的运输能力。当农忙时,它装上一条皮带,仍能作动力灌溉农田。
第三种是拖轮和拖船。拖轮的形状是头部尖尾部方。船内的发动机是用汽车的旧机器改装的,燃料用煤。它能载一百吨左右的货物,以每小时八公里的航速行驶在河面上。
中共北京市委交通工作部和市运输指挥部,十分重视这个县大力改革短途运输工具的经验,最近在通县召开了现场会议,号召全市各区(县)运输部门的职工学习这个县自己动手制造和改革短途运输工具的精神,继续掀起一个大搞短途运输技术革命的高潮。(附图片)
这是行驶在公路上的北京市通县第一运输合作社制造的“马拉列车”
新华社记者 杨展华 喻惠如摄
通县交通运输局马车队工人用旧锅驼机改装成一台“无轨火车”。左上图为“无轨火车”创造者——芦国兴(左)和郝小拴 新华社记者 杨展华、喻惠如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