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热爱农业劳动 加强农业生产 建设美好幸福的农村人民公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3
第1版()
专栏:社论

热爱农业劳动 加强农业生产 建设美好幸福的农村人民公社
(一)
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群众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紧密地团结在两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里的五亿多农民,特别是其中的青壮年,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投入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成千成万的机关工作人员、工人、毕业学生、复员军人,一批一批地从城市、从厂矿、从学校、从办公室、从部队走向农村,走上农业生产第一线。农业战线的实力大大地加强了,支援农业的规模空前地扩大了。
在变革社会面貌、变革自然面貌的斗争中,我国青年从来是一支最强大的突击力量。在党的领导和教导下,千百万优秀青年敢于斗争,热爱劳动,不避艰险,不计报酬,走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最前列。广大农村青年,都把从事农业劳动、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人民公社看作光荣的豪迈的事业,自觉地积极地为此献出自己的力量、智慧和青春。许多城市青年、学校青年,也把到农村去看作投入锻炼革命意志的熔炉和学习生产知识的学校,把农村人民公社看作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在农业战线上终生战斗。他们深切了解党的发展农业的方针的重大意义,多年来一直用踏实苦干的行动执行着党的方针。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大家赞扬河北唐山市为改变穷队面貌而艰苦奋战的“燕子突击队”、“铁姑娘突击队”和她们的队长邢燕子、张秀敏;赞扬江西金溪县琉璃人民公社把一批又一批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的青年试验场和他们的场长宋喜明;赞扬江苏镇江市葛村农场“大战低产田的冲锋队”的七个好姑娘;赞扬黑龙江肇州县永乐公社改造盐碱地和家乡穷困面貌的青年试验场的二十三名好后生;赞扬贵州榕江县古州公社把荒山、瘦土改造成经济林、高产田的青年突击队和他们的队长秦必超、刘禹金;赞扬内蒙古布特哈旗成吉思汗人民公社与虫灾、洪水搏斗,奋力夺取高产的“飞虎突击队”和他们的队长黄学俊;赞扬陕西大荔县段家人民公社从三口铁锅起家到能够制造一百多种化肥、菌肥、农药等等的共青团化工厂和他们的厂长何文义;赞扬在每个省、市和自治区、每个县和旗、每个人民公社都有的为大办农业立下功劳的优秀的青年社员、青年干部,赞扬从大中小城市、大中小企业、大中小学校到农村去为大办农业献出力量的优秀的青年职工、青年干部和青年学生。这些青年,在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提高了政治觉悟,增强了劳动观点,丰富了生产知识,同时也在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文化、加速农村人民公社的建设中起了积极作用。如吉林省延吉县几年来参加农业劳动的一万一千四百多名高中、初中、高小毕业的知识青年,绝大多数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群众的喜爱。一年多来已经有三百多人入党、五百多人入团、七百多人当选为人民公社生产队正副队长(占全县队长总数的40%),三百人做着饲养员(也占全县饲养员的40%),八千多人参加了农业科学研究,许多人成为新型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广大社员满意地把他们称为“文武双全的后起之秀”。
在党的教育和先进青年的影响下,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一代农业劳动者正在蓬勃成长,为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农村人民公社而斗争的青年突击手的队伍正在迅速壮大。特别是在党进一步发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之后,“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思想和行动处处风起云涌。只以河北唐山市郊区和市辖各县来说,在开展学习邢燕子运动以后不久,就出现了“燕子队”式的先进突击队一万多个。河南省最近期间从各行各业走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青年有一百六十多万人,使全省农业第一线的青年由原来占全省青年的40%左右上升到70%左右。这些新气象进一步证明,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掌握了广大群众,就会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
党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是一个长期的根本的战略方针。它不但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它不但在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中有重大作用,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中也将起重大作用。发展农业是极其重要的事业,也是极其光荣的事业。农业生产是同全国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吃饭、穿衣、日常生活有最密切关系的第一件大事情。农业生产进一步大发展了,有了更多的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能够为重工业产品开辟最广阔的市场,能够吸收更多的轻工业产品,能够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每一个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供给更多人的需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就有了更坚固的基础。不断地加强这个基础,充分地发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主导作用,我们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国家就能够高速度地发展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文化科学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提早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消灭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三个差别。在消灭三个差别中,加强农业生产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解放后十一年来,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互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近几年来,实现了大跃进和持续跃进,发展和巩固了农村人民公社,我国城市和农村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状态已经消失,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已经开始缩小。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的速度是四比一;1959年,已经改变为二点三五比一。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广泛开展,改良农具普遍推广,农业机械逐渐增多。只是今年新增加的农业机械动力,就相当于将近两千万个劳动力的力量。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广大农村人民公社的工业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国家才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脱胎出来十一个年头,就全国一般情况来说,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是低的,和城市比较起来,农村更穷更白,农村生活比较艰苦,农业劳动比较繁重。党和国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农业战线,正是为了大力改变这种情况。再经过不到十年的时间,我们的农村就会发生更显著的变化。到了那个时候,实现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了“四年小解决、七年中解决、十年大解决”的农业机械化规划,农业就可以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半数以上的耕地实现水利化、园田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电气化;粮食的产量就可能大幅度地增加;社办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就可以更快地发展;林、牧、副、渔各业也都可以大大发展,并且都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普通的水灾、旱灾和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虫害、病害、兽害可以基本上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和“四害”可以基本上消灭;公社社员的居住条件可以分期分批地改善;公社的教育、文化和科学研究事业可以进一步普及。总之,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生产和集体生活,都将达到较高的水平。实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之后,就会在逐步消灭三个差别的道路上更前进一步。到那个时候,再继续奋斗下去,创造出来更丰富更坚实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时期的奋斗,三个差别就能够消灭,人们就能够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旗帜下,过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样宏伟美丽的图景,就要在当代青年面前变成现实,这一代青年怎能不为这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前途欢欣鼓舞!这样的伟大理想,就要由当代青年亲手把它变成现实,这一代青年怎能不为担当着这样重大、光荣的历史任务而兴奋自豪!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全部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在将来最后消灭三个差别,更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只有更加热爱农业劳动,更加加强农业生产,更加努力建设农村人民公社,才会有更丰富的农产品;有了更丰富的农产品,工业就可能更迅速发展,也就可能更加迅速地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加速地消灭农业和工业的差别。只有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条件才可能大大改善。同时,由于当前农业的劳动条件更艰苦些,农村的阶级斗争也比较复杂些,所以,知识分子参加农业劳动,能够更快更好地受到锻炼。由于农业劳动是我国最大量的体力劳动,而且农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比工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更大,所以,要逐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就需要在农业劳动方面投入更大更多的力量。这也更有利于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消灭。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动员更多的人来参加农业劳动,更多的人来加强农业战线,更多的人来建设农村人民公社,就可以更快更好地使农业劳动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进,更接近工业,更接近城市,以至于最后赶上工业,赶上城市。
正因为热爱农业劳动、加强农业生产、建设农村人民公社有这样重大的意义,所以党一向在这方面寄予青年以最大的期望。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中就专门列出了这样的一条:“教育农村青年热爱祖国、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和爱社如家,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文化和农业科学技术,学习老年和壮年农民的生产经验。农村青年应当成为农村的生产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中的突击力量。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农村和城市的青年,应该把这个极其光荣的事业担起来,尽一切努力加强这个突击力量,用集体的威力,用自己的双手,英勇斗争,辛勤劳动,进一步改变农业和农村的面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革命意志和思想水平,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开创共产主义的锦绣前程。
(三)
建设农村人民公社前程远大,任务艰巨。必须发愤图强、埋头苦干,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理想。
我们的革命前辈,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推倒,使我们今天能过着不受奴役、不受剥削的生活,并且开辟了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我们青年一代,应当继续努力,学习革命前辈的榜样,在党的领导下,不避艰险、不怕困苦,把“穷”和“白”这两座大山搬掉,把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开拓得更加广阔,使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够生活在最幸福的共产主义时代,能够以更宏伟的规模向大自然展开斗争。
是不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要艰苦奋斗,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再需要艰苦奋斗了呢?不能这样设想。现在是比民主革命时期幸福得多了;可是,无论什么时代,总有比较艰苦的地方,总有比较艰苦的工作。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指出:“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曾经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因此,毛泽东同志又指出,需要经常进行切实的、生动的政治教育,“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必须紧紧记着毛泽东同志对我们的指示。应该认识,扫除“一穷二白”,建设社会主义,绝不是“斯斯文文,安安静静”地在屋子里坐着或者像散步一样地走着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这需要我们集中全副精力苦干实干好多年。在搬掉“一穷二白”这两座大山之后,距离全部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也还有很长的路程。虽然到了那个时候,各种条件比今天更要好得多,可是,也仍然会有许多艰辛困苦需要革命者去克服、去斗争。毛泽东同志说过:“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60页)革命工作,就是克服困难。要不断革命,就要不断地同困难作斗争。我们今天的艰苦,正是为了共产主义的幸福的明天。到了幸福的明天,最先进的人们也还是要勇敢地到比较艰苦的地方去,争先恐后地去担当比较艰苦的工作,那又是为了更幸福的后天。如此不断革命,不断斗争,不断前进,每一代都享受到上一代艰苦斗争的结果,每一代都为下一代而继续艰苦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幸福不断增长,才能使人类社会永远蓬蓬勃勃地不断前进。
怎样对待艰苦奋斗,怎样对待体力劳动,是革命和不革命、真革命和假革命的分水岭。只有剥削阶级才好逸恶劳,轻视体力劳动;共产主义者则把体力劳动看成生活的第一需要。有雄心壮志的革命青年,不但不轻视体力劳动,并且还自觉自愿地承担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人认为将来人们的体力劳动将要消灭,都会变成只是坐在软椅子上按按电钮,像游戏一样轻松。这是对很遥远的将来的一种设想,如果在目前,把这种设想当成拒绝参加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口实,实质上是反映了资产阶级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坐在软椅子上按电钮的劳动,在另一种意义上,仍然是艰苦繁重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一个喷气式飞机的驾驶员坐在许多仪表、许多电钮、许多红绿灯前面,要一丝不差地照仪表和红绿灯的指示按电钮,任何一点差错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能把这种劳动看成是轻松的吗?现代化的生产工具,需要制造,需要安装,需要修理,它的制造、安装、修理的过程是轻松的吗?要学会这种制造、安装、修理和运用这些现代化生产工具,需要多么艰苦辛勤的劳动,难道这是轻松的吗?任何创造性的劳动都不是轻松的,都要煞费苦心,都要出力出汗,甚至在很多生产劳动中也要冒流血牺牲的危险。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一样,需要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经过千灾万难而后取得胜利。在夺钢大战中、在夺粮大战中,在深山密林、在地层深处、在高空、在海洋的艰苦劳动中,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在腐蚀性和辐射性等危险性的劳动中,在抢救生产事故中、在战胜干旱、暴风雨、洪水的搏斗中,都需要高度的顽强和自我牺牲的精神。马口事件中的众英雄、上海的丘财康、云南的徐学惠、河南的李改云和许许多多的先进集体,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目前,特别是在农村,我们还远没有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一个相当大的地区里,我们还必须在现有的设备条件下从事比较艰苦繁重的劳动,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在狂风、暴雨、烈日、严寒下进行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将来,更新式更省力的机器会不断产生;但是,在每一种更新式的机器刚产生的时候,总不可能一下子把原有的机器全部换掉,因此,相对地说总是有比较繁重的劳动。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要实行空前规模的移山填海、改造沙漠、改造气候的宏伟计划,我们还要实行更宏伟的征服宇宙的计划,仍旧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要冒很大的危险。我们力求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是为了不断地减轻劳动的繁重程度,但是并不是为了消灭体力劳动,也不可能消灭体力劳动。人类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经过体力劳动才创造出来的。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天然地需要进行一定的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包括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内,是一万年也消灭不了的。
1945年10月,在有些同志将要从延安到前方去工作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指出:“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那些地方的工作是很艰苦的。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60页)青年人应当充分发扬“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的共产主义风格,勇于承担那些最困难的工作。越是艰苦,就越感到光荣;越是困难,就越斗志昂扬。要立志把最穷的地方建设成最富的地方,把最落后的地方改造成最先进的地方。这样的彻底革命精神,才是我们革命青年的英雄本色。最近报纸上报道过许多这样的事迹,像辽宁省建平县秃龙山的青年建设队,经过了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把荒凉贫瘠的山区改造成“青松岭”,使山下二万多亩良田不受冲刷,增产了大量粮食。陕西省长城脚下的靖边县柳桂湾的青年把杳无人烟的沙荒改造成了林海良田,发展了牧畜业,使群众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江苏镇江市葛村农场纪庄大队,翟素梅等七个姑娘,把低产田改造好了就让给别人,再转到新的低产田去战斗。她们已经这样做了三年。她们说:“要改变又穷又白的面貌,我们年轻人就要有一股子冲劲,专门找困难打,专门把容易做的事让给别人。”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高尚风格!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在我国正不断地发扬光大,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新的道德标准。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应该更早更充分地具备这样的风格。自己好了,还要帮助别人好起来;自己的公社富裕了,还要帮助别的公社富起来;自己的国家革命成功了,还要帮助别的国家的人民也革命成功。无论改造社会或改造自然都是无止境的。有了这种精神和风格,才能推动社会不停顿地前进。
青年人正处在成长时期,多经受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炼,对于身体和思想的健康成长,对于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在烈火高温中才能炼出优质的钢铁,在温室里绝生长不成耐寒的松柏。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在英勇的斗争中,才能培养起来坚强的革命志气和坚韧的毅力,才能增长起来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出色的才干,才能为革命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资产阶级总是以好逸恶劳和贪图享受来腐蚀人。为了革命的利益,为了青年的前途,我们决不能忽视资产阶级那种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的思想的腐蚀作用。青年们应当提高警惕,抵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并且要到群众运动中去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使自己经得起大风大浪和艰难困苦,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
(四)
以农业为基础,是我国建设的长期战略方针;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人民千秋万代的事业。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线,就在农村。农村青年,从工业、商业、文化等等战线上转到农村去的青年,都要以农业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发扬革命传统,勇于承担最艰苦最困难的任务,立大志、树雄心,誓革“一穷二白”的命,建设美好幸福的农村人民公社。仍旧留在原岗位上的青年工人、青年商业工作者、青年文化工作者、青年学生,也要向那些勤勤恳恳、艰苦朴素,在最“穷”最“白”的地方为发展农业生产而贡献一切力量的先进青年看齐,同时树立起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农村、热爱体力劳动的思想,使自己的业务和知识更好地为农业建设服务。
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全民运动中,共青团的各级组织,全体团的干部和共青团员,都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共青团员要坚决站在运动的最前列,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英勇劳动,发挥带头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任何任务中,都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革命精神,做青年的榜样,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团组织要不断进行切实的、生动的政治工作,把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更进一步变成广大青年的实际行动,使热爱农业劳动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共同的道德标准,动员大批青年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大插红旗,大树标兵,吸引广大青年向那些勤勤恳恳为建设农村人民公社而贡献一切力量的先进青年看齐,在农业生产和支援农业方面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学、赶、比、帮的社会主义竞赛高潮。同时还要更好地领导青年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全面关心青年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各级团的干部要以身作则,深入生产第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青年,进一步调动广大青年大办农业的积极性。
在我国广大城乡,一个人人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群众运动的新高潮已经起来了。这样一个运动,必将有力地开创我国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新局面,必将有力地推进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国青年们,行动起来,坚决响应党的号召,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为争取农业战线上的伟大胜利,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为提早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奋勇前进!
(这篇社论是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共同写作的)
附注
“燕子突击队”详见人民日报9月2日二版
“铁姑娘突击队”详见中国青年报5月11日二版
宋喜明的事迹详见光明日报10月6日二版
江苏镇江市七个好姑娘的事迹详见中国青年报9月1日一版
黑龙江肇州县永乐公社二十三名好后生的事迹详见黑龙江日报9月17日三版
贵州秦必超、刘禹金的事迹见贵州日报9月27日一、三版
内蒙古布特哈旗“飞虎突击队”队长黄学俊的事迹详见内蒙古日报9月26日三版
陕西何文义的事迹详见人民日报9月5日四版
马口事件英雄的事迹详见人民日报3月15日四版
李改云,是河南林县姚村公社井湾大队妇女队长,共产党员。她在引漳河水到林县的渠道工程中英勇劳动,在工地上发生危险事故的时候舍己救人,被土石砸伤以后,仍然关心着水利工程。(详见河南日报7月1日第三版)
辽宁建平县青年建设队的事迹详见中国青年报9月7日一版
陕西靖边县柳桂湾青年的事迹详见中国青年报8月8日二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