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武汉第一棉纺厂职工反复对比热烈讨论 实事求是确定纺机车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2-17
第1版()
专栏:

武汉第一棉纺厂职工反复对比热烈讨论
实事求是确定纺机车速
大家明确认识到,决定一个技术经济指标,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和外厂经验,主要应根据本厂的各种条件,并且应考虑各个指标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一个指标而忽略其他重要指标
据新华社武汉16日电 本社记者孙玉昌、徐士杰报道:武汉第一棉纺厂职工最近结束了一场很有意思的讨论,论题是:本厂纺机开多快最经济合理?这场讨论既找到了这个技术问题的正确答案,又重温了实事求是处理问题、全面权衡利弊的方法,职工们思想收益不小。
不同的纱支要求不同的车速。这个厂纺二十一支纱较多,所以讨论也集中在二十一支纱上。
讨论开始,大家提出三种方案:一是开二百六十转以下的“慢车”;一是开二百六十至二百八十转的“快车”;一是开二百八十转以上的“特别快车”。主张开慢车的人提出三条根据:第一、去年开快车时,生产实效、特别是质量比开特别快车时好,今年再开慢一点,提高质量更有把握;第二、外地外厂也有开慢车而生产实效好的例子;第三、有些新工人操作技术跟不上。主张开特别快车的人也提出三条根据:第一、去年开二百六十转生产比较稳定,今年不开快些,效率就不容易提高;第二、外地外厂也有开特别快车的,生产实效并不坏;第三、工人生产热情高,不少生产能手要求开快一点。主张开快车的人,也提出了许多根据。大家讨论时,发现主张开慢车和开特别快车的方案中,好处和根据有不少矛盾。诸如,开慢车纱的质量虽易保证,机械易维修,但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低;开特别快车,机械承担不了,一般工人的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纱的质量容易波动,生产效率短期虽高,长期算来却低,因为设备易损,增加了停工维修设备的时间。又如,同是外厂的经验,开车有快有慢,但生产实效都好。讨论中,大家主张不一。究竟开多快最好?究竟什么是决定车速的主要因素呢?大家从两件事情中得到了启发。一件是,本厂开工初期,车速不到二百转。当时,工人们向和本厂条件相近的纱厂学习开快车,认真根据本厂条件吸收外厂经验,不几年,车速提高到二百四十转以上,各种生产指标完成得很好。另一件是当车速提高到二百六十转左右时,工厂曾派人去外地学习开四百转的经验,这些人回来没有按本厂的条件消化外地的经验,就骤然加快了车速。结果生产实效不好,又不得不把车速减下来。这个厂的先进生产者、细纱工王桂英,到外地学习回厂后曾开过四百转,她说:当时只是想人家办得到我就办得到,很少想条件有没有不同,后来试开了几天,看到纱机摇摇晃晃,纱线断头多的接不过来,飞花满车间,这才知道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学习别人的经验。细纱工秦玉珍说,过去开特别快车时,我的劲头很足,觉得这样既能为国家增产,又能提高技术,可是后来机器受不了,生产指标也不太稳,我才认识到热情一定要在客观可能的条件下去发挥才能收到实效。大家认为开慢车也不经济合理,因为这样会限制操作水平和设备能力的发挥,对生产不利。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明确了决定车速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和外厂的经验,主要应根据本厂的各种生产条件,不能只强调一个经济指标,而忽略其他重要的经济指标。于是大家对厂内许多影响车速的客观因素作了探讨,并对机械现状、操作水平能适应多大的车速;什么车速最利于当前提高纱质、节约原料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保证工人操作的合理劳动强度,都一一作了结论。根据这些结论,确定二百六十至二百八十转是最经济合理的车速。
今年1月,这个厂按照二百六十五转车速开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厂1月份棉纱生产的计划全面完成,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都比去年好。棉纱全部是上等一级品,比去年11、12月的上等一级品率分别提高10%和1%,每件纱的平均用棉量比去年11、12月分别下降三点一市斤和二点三市斤;每件纱的用电量和折旧费也有降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