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稳扎稳打 逐步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29
第1版()
专栏:社论

稳扎稳打 逐步前进
乌鲁木齐地区各族人民,在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把渗漏严重、经常大涨大落的乌鲁木齐河基本治理好了。这条河流治理过程中,工程逐年增加,效益也逐年增加,现在灌溉农田的面积,已经比原先扩大了十倍多。兴修水利以后,还使原有的十五万多亩盐碱地和沼泽地得到了初步改良。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要使我们付出的力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是不容易的。治理乌鲁木齐河能够得到比较显著的效果,最根本的经验就是:稳扎稳打,逐步前进。
要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比较有把握地取得预想的结果,第一件要紧事是使我们的思想适合于我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摸准我们要征服的对象的“脾气”,作出比较正确的策划。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河流,所以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治河方法。同一条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水文和地质情况也不相同。治河的时候,既要力求掌握河流的一般规律,又要寻求每条河流以至每段河流的特殊规律。乌鲁木齐河河床纵坡大,水流急,冲力大;它流经的地带多是戈壁砾石层,渗漏严重。针对这些特点,治水的人们就把防冲防渗作为修建渠道和水库的关键。同时,这条河流依靠雪山融冰供给水源,春秋干旱,夏洪汹涌;因上中游渗漏严重,下游地区地下水位高,泉水多,沼泽多。针对这些特点,他们就首先在中段修建较大的水库拦蓄夏季洪水,在下游多挖小型水库积蓄泉水,并采取有蓄有排的办法,降低水位,改良沼泽地和盐碱地。这样,就基本上做到了“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仅仅有了正确的治水方针还不够,还要有切合实际的步骤。步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不可能一举获得全胜。在一定时期内,人的力量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乌鲁木齐河不是一条很大的河流,也不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河流,而且它的性格又很粗暴,不能设想以当地有限的人力物力,一年半载就制服它,而只能分期分批地作长时期的努力。既不能气短低头,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想一下子“挟泰山以超北海”。大山是有办法搬动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所设想的,就是既有雄心壮志而又从实际出发的办法。山虽高大,但是可以把它分作许多小部分,山不会长大,而子孙无穷,一代一代地搬,终有一天能够把山搬走。治河工作虽然艰巨,只要采取正确的方针,分批分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坚韧地耐心地干下去,总有一天能胜利完成;只要方针正确,方法对头,干劲充足,到达最后胜利的时间在一定限度内是能够缩短的。
既是分期分批,就要有先有后。有些事情是当前应该办而且能够办的,如果拖到以后,就会延误事情,坐失时机。有些事情是以后才需要办的,或者当前还没有条件办的,硬要马上就办,就会费力多而见效少,甚至根本办不成功。乌鲁木齐河的各项治理工作,先后次序安排得很好。河的中游离市区近,这里对水的需要比较急迫,这段河流就自然情况说也比较容易治理,而且原来已有一些简陋的灌溉设施,修建工程需要的投资比较少,这一带的人力则比较多。因此,他们就先治中游。河的下游地处低洼平原,工程也比较容易做,而且有大量肥沃的荒地,水利修好之后能较快地得到较大的收益。因此,就把治理下游作为第二步。在治理中、下游的几年里积累了经验,壮大了力量,第三步就发动全灌区人民,集中力量治理纵坡最大、全是戈壁砾石层、土质十分坚硬、工程最为艰巨的上游地区。这样分而治之,会不会前后发生矛盾呢?矛盾会发生,但也能够解决。在最初治理中游的时候,由于对下游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加上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设计修建的总干渠过水能力偏小、工程质量偏低。两年后,情况变化了,因下游农业迅速发展而需水量大增,客观条件也有了改善,他们重新改造了这段总干渠,提高了工程标准,加大了过水量。这次经验教训,促使他们进一步作了全盘的规划,在治理中段的时候就照应到了上段、下段,使全部工程通体衔接、互相配合。这也就是说:一步一步地走,并不是走一步然后才看下一步,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局部着手;高瞻远瞩,左顾右盼,而又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根据对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的新的认识,使治河方案逐步完善,使工程效益逐步提高。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地走,不但劳动力便于调配,在连年治河中还尽可能避免妨碍当年生产,而且见效迅速,能够年年扩大受益面积。
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走,是不是很慢?路,总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只要方向对头,办法正确,而又鼓足干劲,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稳步向前,就不会走得很慢,而会走得很快。善于赛跑的人,既跑得快,又跑得稳;如果只快不稳,是会跌交子的,结果反而会“欲速则不达”。事实证明,乌鲁木齐地区人民治河十一年,采取了稳步向前的方针,逐步扩大灌溉面积十倍多。这正是快,而不是慢。世世代代在乌鲁木齐河两岸的农民,因为治不了水,临解放前只有六万亩耕地,还经常遭受干旱或洪水的威胁。他们在十年以前怎能设想,同是一条河,十年左右的工夫能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灌溉面积扩大到六十九万亩,而且控制了洪水,建立了发电站,供应了几十万人口的城市的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只要想一想这些情况,就可以了解,在党的领导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步骤,解放了的人民能够把改造自然的工作进行得比人们预想的还快得多。
乌鲁木齐地区的水利工作是不是就做得十分完好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不可能设想像兴修水利工程这样的大事情能够从头到尾不发生一些缺点,能够在短时期内做到十全十美。在最初治理中游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设计不周的缺点。现在,虽然整个渠系已经基本上配套,骨干工程已经达到较高标准,但田间工程仍然不够完善。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并不是工作中没有什么缺点。重要之处在于: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调查和试验,力争少发生缺点或者不发生严重的缺点;事情进行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已经发生的缺点;事后毫不自满,继续改进工作,清除仍然存在的缺点,力争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求得更多的实际效益。乌鲁木齐地区的治水工作正是这样做的。
任何一项建设事业,我们都希望完成得又快又好。经验证明,只有力求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做好各方面必要的工作,创造了一切必要的条件,才能达到又快又好的目的。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说过:“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这里谈的是打仗,可是,这个道理对于建设同样适用。1945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中也说过:必须“注意使我们的思想完全适合于我们所处的环境,然后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样样见效,并迅速见效。”他说:如果我们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看起来收效很慢,并不轰轰烈烈”,但是,结果“决不是很慢,反而是很快”。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具体条件下,十一年修的水利工程把灌溉面积扩大十倍多,这是真正的多快好省。治理乌鲁木齐河的经验,再次证明,要作到真正的多快好省,就必须十分尊重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对这一点,我们必须紧记在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