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阅读
  • 0回复

“先群众之忧而忧 后群众之乐而乐” 迈陈公社领导社员兴水利除灾害 公社干部在古庙办公四年如一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6
第1版()
专栏:

“先群众之忧而忧 后群众之乐而乐”
迈陈公社领导社员兴水利除灾害
公社干部在古庙办公四年如一日
这个公社有的干部看到旁的公社盖大楼、修礼堂、买家具那种“派头”,也不是没有动过大兴土木的念头;但是在公社党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干部们始终保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南方日报记者陈若平、通讯员刘建国报道:从广东徐闻县城出发,向西行二十公里,便到了迈陈墟。走进迈陈墟,转了几个弯,我们的向导在一座古庙前停了下来,说:“到了,迈陈公社就在这里。”如果不是庙门口挂着“迈陈公社党委会”和“迈陈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我们很难相信迈陈公社就在这座古庙里办公。迈陈公社是一个拥有四千八百多户、两万三千多人和五万六千多亩耕地的大社,由于大办水利,改变了干旱的面貌,生产迅速发展,社员收入增加。全社粮食总产量连年递增,已由1958年的八百一十三万斤增加到1961年的一千一百一十二万斤。随着生产的发展,他们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个在1957年还需要国家供应粮食的地方,四年来每年交售的公粮和余粮在二百万斤左右。可是,这个兴旺蓬勃的大社,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徐闻县是1949年底解放的。十二年多来,这座古庙做过支前委员会、乡政府、区委会的地址,公社化后是迈陈公社办公的地方。这个公社一直没有兴建办公大楼,也没有盖过宿舍、礼堂和戏院。甚至连办公桌椅、家具也很少添置。他们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使用在兴修水利这样一个造福万代的事业上。
大办水利还是大兴土木
这是一座关帝庙。中间的大殿里,摆着几张办公桌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这里就是会议室,也是办公室。
大殿的右侧有几间小房子,每间房只能放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办公桌。公社党委会和管理委员会共有二十八个干部,除了七八个同志有房住以外,大部分干部没有房间住,他们经常住在大队和生产队,回来开会的时候,便把办公桌当作临时床铺,早上起来,把铺盖一卷,就在那张办公桌上办公或者学习。居住条件虽然比较差,但是同志们并没有怨言。
公社要不要兴修一个办公房子,原先在干部中是有争论的。1958年,公社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参观,看到有些公社兴建办公大楼、礼堂、戏院、宿舍,回来以后,有些干部也说要盖个办公大楼。有的同志说;“看,人家公社那办公大楼,那礼堂,真够‘派头’,只有我们迈陈公社还设在古庙里。”有人还哼起了影片《幸福的生活》中的插曲:“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房子不够,确实要建一些。但是,当大家考虑到迈陈公社是个严重受旱的地方,水利还没过关,生产搞不好,群众生活还有困难时,便打消了建房子的念头。当时,公社党委书记吴如东说:“老实说,在这种情况下建房子,叫我们住也住不安乐呀!”他对干部说:“公社目前有四万多元。拿这笔钱建了房子,便不能修水利;拿来修水利,就不能建房子,请大家想想,先办哪一件?”
这个公社的许多干部都是本地人,他们饱尝过旱灾的痛苦。在旧社会因为遭受旱灾,有人被逼出卖自己的亲生骨肉;有人因为遭灾,亲人外出逃荒,至今音讯杳[yǎo]无。想起这些伤心的往事,大家都说:“当然是修水利重要。”
“对!等水利修好了,生产发展了,我们再来建房子也不迟。”党委书记吴如东说。
修干部宿舍还是帮灾民重建家园
1960年上半年,迈陈公社在主要水利工程基本修好,并且连续获得了两年增产以后,决定兴建两幢平房,给干部做宿舍。这件事经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县领导机关也同意。蓝图绘好了,五大卡车木料和竹料从县里运来了,筹备工作早已就绪,只等动土兴工。
就在这个时候——7月1日早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足足下了五个钟头,降雨量达五百多毫米。顷刻之间,汪洋一片。全公社被淹的农作物达一万七千多亩,倒塌房屋七百八十多间。雨一停,公社党委书记吴如东、郑善柯等便到受灾地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他们来到迈陈下村,这个百十来户的村庄,有一半房屋被洪水冲垮,有的房屋墙倒了,有的被台风卷走了屋顶,门板、窗门、家具乱七八糟地倒在地上……。
回到公社,立即召开了干部会议。党委书记吴如东说:“大家考虑一下,公社的房子是不是不盖了,把所有的木料、竹料拿出来,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全体干部一听,都表示同意。公社立即组织大批泥水工、木工,帮助灾民抢修屋舍,公社和大队、生产队的干部,还亲自动手帮灾民盖房子。在短短三个月内,全公社被洪水冲垮的七百多间房子就大部分修好了。
公社干部住的那座古庙呢?也受到了暴雨和洪水的侵袭,瓦面百孔千疮,到处漏雨,门板、窗门,东歪西倒……。但洪水一退,干部们便立即自己动手,检修了瓦面,打扫好地板,装好门板和窗户,又在那古庙里办起公来。同志们都感到很愉快,因为,水利工程终究建成了,灾区群众也有了新居。
旱地变成水乡,古庙依然如旧
初夏的一个黄昏,我们迎着西沉的太阳,和公社干部一起参观了公社的水利建设。我们在渠道上边走边谈。这里原来是徐闻县受旱最严重的地方,没有河流,没有湖泊,也没有山塘。可是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水乡景色。那纵横交错的大小渠道,像几条银色的水带,飘拂在这绿色的无边的田野上,在夕阳的辉映下,闪闪发光,美丽极了。
同行的同志对我们说,自从1958年公社化后,公社便集中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金,兴修水利,把一切非生产性的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四年来,共修好了灌溉二万多亩的鲤鱼塘水库一宗,受益千亩以上的水库四宗。全省规模较大的大水桥水库在兴建的时候,这个公社投放的劳动力是全县最多的一个。水库修成后,全公社十分之七以上的耕地有水灌溉,一万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由单造变成双造,扩大了种植面积。从1959年以来,这个公社年年获得增产。
“日子越久,水利建设的功效就越明显。”一个公社干部对我们说。这不是一个干部的看法,这是迈陈公社广大干部和社员从亲身的体会中得出来的结论。拿最近一场干旱来说吧,从去年11月到5月初,这里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可是,由于修好了水利,现在全公社二万一千多亩早稻、花生、甘蔗、番薯,除了一小部分高坡地作物受旱以外,绝大部分农作物都长得很好。那成片成片的稻田,禾苗已经二尺高了;那密密麻麻的花生,把地面铺得严严实实;那一畦[qí]一畦的番薯,藤蔓已经爬满沟了……这哪里像受过半年干旱的地方呵!
“修好水利建新村”,这个口号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在这里访问的时候,看到许多新村,房屋都是崭新的。原来在受旱时连食用水也不易找到的武把大队,现在已变成了“一渠如带绕村庄”的水乡。我们跨过渠道的小桥,走进村里,原来那些又矮又小的茅屋不见了,代替它的是一幢幢的草顶石墙的新屋。在村的南面,还出现了一座小新村,住着十二户人家,全部是新屋。许多社员这样说:“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增产,哪里就出现新村。”
和这些新村新屋紧紧相连的,是那座古庙。公社干部现在还在那里办公,在那里住宿。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不禁想起了宋代文学家范仲淹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不少的干部不正是怀着这样崇高的精神在进行工作的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