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造林防沙,修渠引水,奋勇征服沙丘蔓延的不毛之地 新疆共青团农场辛勤垦荒增产粮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17
第1版()
专栏:

造林防沙,修渠引水,奋勇征服沙丘蔓延的不毛之地
新疆共青团农场辛勤垦荒增产粮棉
这座农场是新疆建设兵团一支部队在准噶尔盆地中部沙漠前沿创建的,已拥有耕地二十一万亩,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一千二百多万斤粮食、五十多万斤皮棉和其它农畜产品。
新华社乌鲁木齐16日电 本社记者冶峰报道: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一支部队,从1958年开进准噶尔盆地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前沿的东湖城地区以来,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已创建了一个拥有二十一万亩耕地的机耕农场——共青团农场。在过去三年中,这个农场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一千二百多万斤粮食、五十多万斤皮棉和其它农畜产品,曾经受到领导机关的表扬与奖励。今年,他们计划给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棉花和甜菜。
东湖城地区本是一片土壤肥沃的大平原,解放前曾经有人定居从事农牧业生产,后来,因为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很高,气候异常干燥。加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黄沙在频繁的大风冲击下,步步南移,当地人民因为无力战胜连年的风沙干旱,纷纷移往外地谋生,辽阔的平原,终于成了沙丘蔓延的不毛之地。
1958年夏季开赴这里创建新农场的首批五百多名干部和战士,绝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其中有五十多名青年共产党员和二百五十多名共青团员,因此这个新建农场就命名为“共青团农场”。
四年中,这支部队战胜了重重困难。这里的可垦荒地,从表面看,除了长有密密层层的索索、红柳外,大部分平坦,可是在地下被风沙埋掉的树木,因为年代长久,已经腐烂,便形成了很多地穴、鼠洞,战士们有诗道:“沙原上地穴多,多得好像蚂蚁窝,大的能作防空洞,小的能装吉普车。”
最初,拖拉机手因为还不了解这种情况,在生产连队的战士清除了地面上的障碍物后,就把拖拉机开进去犁翻,结果,不是拖拉机陷进地穴,就是把农具弄坏,开荒进度缓慢。以后,战士们犁地时带着砍土镘和铁锨,遇到地穴就停车把它填平再犁,但这样做太费时间,仍然不能提高工效。最后,战士们终于研究出对付的办法,在犁地时带上索索柴、红柳枝,遇到地穴就插一根作标记,把它留下来让生产连队用畜力补犁,这才解决了问题。
部队初到时,这里没有一口井、一个水潭,几年中他们兴修了一百多公里长的干渠支渠,四百多公里长的斗渠农渠,并且在没有木料的条件下,用索索柴做成了渠上的桥梁、闸门等建筑物,引天山雪水为生产服务。但是,由于渠道长,进水时除沿渠蒸发渗漏外,又被地穴吞没很多,流到驻地和田间的水量,还不能保证部队的生活用水。后来,他们在渠道过水期,组织专人查渠护渠,防止跑水,在渠道停水期清淤加固。在新修渠道时,遇有树根地穴,就挖掉树根,换上好土夯实,在流水时又普遍采用小畦、开沟等灌溉方法,做到了用水少、浇地多、浇得好的效果。在解决灌溉用水的同时,为了解决冬季用水,1958年各伙食单位又在驻地掏井、挖储水池,这样,生产和生活用水都解决了。
这里风多风大,而且集中在第二、第三两季度。1958年7月,部队刚进荒地,为了当年能够播种,他们立即投入了突击开荒造田和修渠引水的紧张劳动。当时,正是“风期”,几乎天天刮风,一起风就黄沙漫天,持续时间长达几小时,从那时起,他们下决心抵制风沙,除在开荒造田时,把沙丘上的野生索索和红柳等留下外,从当年冬天起,在老场的支援下,开始分期在地边、渠边、路边营造密度不同的林带。林带没有水浇,战士们在浇灌农作物时少用水,把水省出来浇灌林带,并在春天积雪保墒,增加林带水分。到1961年底,他们已营造一万多亩林带,成活率达85%左右。其中,在1958年和1959年营造的杨树、柳树和榆树等,已经长到四、五米高,在五至七级大风下,能保护作物不受损害。
由于农场处在沙漠前沿和盆地中央,气温和地面温度,不仅四季之间相差悬殊,一个月内,早晨黄昏,白天晚上,也常常相差摄氏十几度。1959年春季,是建场后的第一个春播季节,战士们因为对当地气候还不太了解,多采取老农场播种和管理作物的经验,结果,所种的油菜只长到十几厘米就开花结实,种的棉花在现蕾时浇第一次水,引起大片死亡,种的玉米,到秋后收成时,大部分玉米粒不饱满。这年冬天,他们认真研究了这种现象,认识到:沙漠前沿的气温和地温,由于地下水位低,地面土壤干燥,加之地势又低,冬季雪少,因此开春时,气温地温回升很快,播种作物的时间应该提早,管理的方法也要因地制宜。后来,各生产连队这么做了,结果很好。如第十四连,1961年的玉米播种时间比1959年提早了一个多月,虽然遭受了风、旱灾害,每亩还收玉米四百零五斤,比1959年多收了一百多斤。另外,各连队1961年种的油菜,因为选择了耐高温、生长期短的黄油菜种,并把播期提前了半个多月,每亩产籽八十多斤,比1959年增加了六十多斤。
经过短短四年的辛勤劳动,这个地区不仅改变了面貌,而且气候和风沙的状况也在变化。据部队气象站记录的资料,在部队开始大规模生产的1959年,场区的气温全年平均为摄氏零上五点二度,到1961年上升到六点七度;同样,1958年和1959年,一出现大风,就黄沙漫天,风沙影响视力的时间长达几小时,而到了1961年,虽然每次起风都要卷起沙尘,但只有风力达到七级时才会黄沙遮天,而且持续的时间和影响视力的时间都大大缩短。这种变化,已经成了部队生活和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
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加工厂和副业等也相应地发展起来。现在,这个农场已有羊三千多只,马二百多匹,牛二百多头。农场自办的棉花、粮食加工厂也在1960年投入生产。
今年,农场为了给国家多生产粮食和棉花等产品,他们把春播面积从去年的六万九千多亩扩大到十四万六千多亩。为了多种多收,早在去年冬天,各生产连队就给今年的春播作好了准备。全场经过秋翻的春播用地占到春播计划用地的三分之二,而去年只占到四分之一。为了增加土地的肥力,各连队对肥力不足的地施了优质厩肥。播种前,战士们又把土地普遍平整了一遍。各类作物种子,也作了挑选,试验了发芽率,拌了防治病虫害的药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