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黄汲清、孙云铸和孟宪民等撰写地质学论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26
第6版()
专栏:学术动态

  黄汲清、孙云铸和孟宪民等撰写地质学论文
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几位地质学家,最近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先后撰文阐述他们在地质科学某一方面的新见解。
黄汲清自从1945年提出多旋回观点并以它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以来,一直未曾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今年春天,他在助手们的协助下,又写成《从多旋回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一文,对他的多旋回观点作了新的发展。
他认为,作为地壳的活动地带与稳定地带,是从地壳生成以来就是同时共存、互相转化的,它们的运动显示了地壳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他还认为,地壳曾出现过四次大的稳定与活动的交替过程——四个巨旋回,每一次巨旋回都有所不同,即一次比一次复杂,互相转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篇文章已在《地质学报》发表。他说,前一阶段的工作是研究地壳的表部构造,下一阶段准备转到研究地壳的深部构造上去。
孙云铸不久前在《地质学报》发表了《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一文。为了撰写这篇论文,去年他曾亲自到江西、湖南和广东等地收集资料。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在确定中国寒武纪地层的界线划分时,应考虑下伏地层震旦系和上复地层早期奥陶系的全面情况。他认为,中国寒武系是一个新的生物发展阶段,应属于古生界第一纪;寒武系是由十个阶二十个化石带组成,应属于太平洋生物地理区。
去年,孟宪民在几次学术会议上,对矿的成因问题提出了新见解。最近,他又把这个见解写成《矿的成因问题》一文。他认为,所有岩石的形成都代表着某种形式的元素搬运和富集的规律,岩石成因就是矿的成因,元素的富集主要归功于沉积作用等。
关于四川与云南中生代陆相红层的时代问题,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对地质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盛莘夫于1960年到四川、云南,同当地有关部门人员深入川滇交界的大凉山彝族地区,并找到了重要的植物化石。不久前,盛莘夫和几位地层工作者根据他们考察和研究的有关资料,写成了《川滇中生代红层与煤系的时代和对比》一文。他们认为,川滇的红层分布彼此相连,沉积不分上下,时代应该相近。这篇文章已在《地质学报》发表,并引起了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