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西冀庄大队栽树养林由穷变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7-25
第1版()
专栏:

西冀庄大队栽树养林由穷变富
这个过去一片沙荒的贫瘠村庄,经过社员十来年的努力,如今已营造防护林三千五百多亩,“四旁”栽树六十多万株,风沙洪水已被基本控制,耕地扩大,土质变肥,集体经济发展,社员收入增加,牲畜有饲料,人有烧柴,盖房子制农具有木料。过去要国家供应粮、棉、油,现在不仅向国家交售粮、棉、油,还出售畜产品和木材。
本报天津24日电 记者邵永力、邓子常报道:从前风沙和洪水为害严重、耕地少而瘠薄的河北省临漳县杜村集人民公社西冀庄大队,从1949年以来,用集体合作造林和个人“四旁”栽树相结合的办法,共在沙荒地上营造防护林三千五百多亩,在“四旁”栽树六十多万株。林木的发展,使西冀庄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用材烧柴问题获得解决,农牧业生产获得发展,由伸手向国家要求供应粮、棉、油,变为向国家出售粮、棉、油、畜产品和木材。这里的干部和社员从切身受益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林业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保姆,人栽了树,树养了人。
立志改造自然环境
6月底,我们顺着漳河堤西行去西冀庄访问。当快要走到一片黑乎乎的树林跟前的时候,同行者说:“西冀庄到了!”原来,整个村庄掩蔽在密密的林木丛中。每幢[chuáng]农舍的房前屋后,庭里院外,都树木成行,绿枝间透露出白墙、青瓦。现在西冀庄社员早上扛起锄头下田的时候,可以听到一片蝉鸣鸟啼。午饭过后,人们照例涌到街头树荫下乘凉休息。傍晚,浓荫深处,便成了社员集会的好场所。
眼前这种安宁生动的局面,在十多年前,这里的人连想也没有想过。西冀庄地处漳河和漳河故道的中间,是冀南平原一个有名的贫瘠村庄。那时,每刮春风,满天黄沙,风掀屋盖,沙埋农田;夏天雨季,漳河洪水时常出槽,吞田淹村。在近百年间,整个村庄被迫迁移两次。由于风沙和漳河水不断吞没土地,到1949年解放时,耕地只剩下二千五百亩左右,其中还有一半是一年下种数次还不能保住苗的“犯风地”,平均亩产量只有五六十斤。连年的灾难,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的盘剥压榨,许多人失去了在这里谋生的信心。
解放后,劳动农民成了西冀庄土地的主人,但是人们对于能不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坚持发展生产,当时有两种态度。一些人表示没有办法,要求迁村;另一些人主张抵抗,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建议植树造林,制服风沙和漳河。西冀庄的党支部经过请示上级,坚决支持后一种主张,耐心教育说服抱前一种意见的人。党支部还邀请了六十多个老住户,详细地调查了西冀庄的变迁历史,研究了改造自然条件的可能性和办法。
栽几棵树容易,要在几千亩沙滩上营造大片林带,需要大量的树种、树苗,这就难了。不仅苗木无来源,资金也没有。党支部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本着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精神,发动党员和积极分子组织副业生产,用副业收益到几十里以外的村庄去买柳枝,回来栽插。1949年,打响了向风沙进军的第一炮,栽插了两百亩柳树。以后逐年扩大战果,到1953年,幼林初具规模,成立了林业合作社。
他们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不同的土壤上,逐步分别栽插了榆、柳、杨和洋槐等树木,这些树木的共同特点是容易成活,生长繁殖快,既能起防风固沙的作用,又能培植成适合农村建造房屋、农具、家具等需要的木材,还可以提供大量枝叶作烧柴和饲料。
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西冀庄的北、西两面造成了半环形的防沙林带,南面漳河沙滩上栽上了一排排的防洪雁翅林,像绿色的围堤卫护着农田,风沙和漳河水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
树保地,地增产
从1956年树木长大,风沙和洪水基本被控制以来,这里的耕地面积逐年扩大,现已增加到三千五百一十五亩,其中有一千多亩是过去连草也不生长的沙滩。树长林成,每年大量树叶落地,腐植质增加,黄沙逐年变黑、变细,土壤渐渐得到改良,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去年,这个大队各种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1949年提高三倍多。今年刚收获到手的一千四百亩小麦,虽然在去冬今春遭受了严重干旱,平均亩产仍然比造林以前高一倍。更可喜的是以前由于风沙大、土质瘠薄而不能种植的棉花、红薯等许多作物,现在都能茁壮生长了。
林业的成长,还给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解放前,这里许多农民想养牲畜,却没有饲料。自从林带长成以后,过去不长草的沙滩上,都长起了绿油油的青草,洋槐、榆树的叶子,更是猪羊爱吃的好饲料,因此耕畜和猪羊都发展很快。造林以前,全村无人养羊,现在全大队社员养羊数量超过了八百只;养猪二百多口,比解放前增加一倍。各生产队的牛、马、骡、驴也都膘肥体壮,不仅使农业生产有了充足的畜力,增加了大量优质肥料,还向国家提供了一部分畜产品。仅去年一年就卖给国家肥猪三十一口,肥羊五十只。
大量植树造林,还解决了这里存在的人、畜、地争秸秆的矛盾。过去,作物的秸秆是农家燃料的主要来源,又是耕畜的主要饲草,也是沤肥的主要原料。因为烧的短缺,大量秸秆用作燃料,饲料和肥料就大大减少。现在,社员每年都可以从林带里拾些枯枝落叶和修剪一部分“四旁”树木的枝叶作烧柴,树少的户可以烧两三个月,树多的户全年烧柴都可以解决。牲畜的饲草,也主要是利用林间青草和树叶,农作物秸秆被用作沤制肥料,树木也提供大量叶子肥,使农田施肥量大大增加。今年,各生产队所有耕地都施了基肥,其中半数是用树叶和秸秆沤制的肥料。
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社员收入的可靠来源
据记者了解,这里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造林,是由于造林工作一开始,就体现了大家栽树,大家得利的原则。开头动员造林的时候,有些人耽心“自己栽树,别人得利”。针对这种思想顾虑,党支部领导群众经过讨论,确定将每户的造林投工和提供的树苗,折成股金,到林木有收益时,按股金分红。1953年,林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又进一步实行了造林护林计工分红的办法。从1954年林业开始有收益起,到1957年,林业收入共有二万一千多元,除扣去购买树苗的费用外,全部分给社员,这样,便调动和刺激了社员参加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人民公社成立以后,西冀庄成为一个生产大队,林业仍由大队集体经营,从1958年到1961年,每年林业收益都在一万元以上,大队除按一定比例扣除公共积累外,其余全部按各生产队在林业上的投工量,交各生产队和农业收入一起分配给社员。
社员需用木材的时候,如果自有的“四旁”树不成材,还可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从集体林买到木料。社员个人养的猪、羊,也可以按照规定,在不损坏林木生长的条件下,在集体林中放牧或采集树叶作饲料。社员从各方面享受到造林的利益,他们深深体验到“造林防灾,造林备需”的功效,于是越来越重视栽树、养树、保树。
林业的收益,已经成为集体和社员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从1957年到1961年,不包括由于林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畜牧业等增长而增加的收入,单是集体造林本身的收入即达六万四千八百五十元。
西冀庄还始终鼓励社员个人“四旁”植树,并且坚持执行“四旁”栽树“谁栽谁有”的政策。今年春天,社员们在“四旁”栽的树就有五千多棵。现在全大队三百五十多户社员平均每户社员有“四旁”树一千七百多棵。整个大队“四旁”无空隙,都长着茂盛的大小树木,连井台上也有遮荫树。
这些“四旁”树,从栽到收,都是谁栽归谁有、归谁用,集体从不侵犯。所以社员对“四旁”树都很爱护,伐了再栽。近几年来,“四旁”树已经成为社员解决家庭木质用具、烧柴、饲料和零用钱等需要的一个可靠来源。许多社员在婚丧嫁娶急需用钱的时候,出卖几棵木料,就可以解决所需。第十一生产队队长郝贵春,是全大队“四旁”植树最多的一户,他家十三口人,共栽树六千多棵,其中有十多棵梨树,现在果实挂满枝头。从1955年以来,他家盖起新房十三间,门、窗、梁、檩全部使用自己的木料,还计划今年秋后再盖三间,木料已经全部备齐。他家还利用“四旁”树的叶子作饲料,养了八只羊、三头猪,烧柴也基本上依靠“四旁”树解决,每年还向生产队出售许多叶子肥。社员苗献真在房前屋后栽树八百多株,1955年就用自种木料盖了三间新房;1956年因农田受水灾,他砍了七根檩子,换回了一些粮食,生活没有受影响;现在,他家的孩子以自己种的榆树上采集一次叶子,就够两头猪吃两天,他家养的几只羊,也是用树叶子作主要饲料。
在西冀庄,记者看到许多社员住进了宽敞的新房。这些新房的梁、檩、门、窗等主要是用当地自产的木料做的。社员们家里的桌、凳、箱和许多木质小农具,也是用自己栽种的木料做成的。
林业收入是集体经济巩固和壮大的重要支柱。仅人民公社建立以来,这个大队集体林业收益,除按多劳多得原则分配给社员以外,还利用林业公共积累为集体生产购买了煤气机、胶轮排子车、双轮双铧犁、水车等大中型农具三十七台,牲畜三十八头,建设灌溉用井四十二眼,扩大水浇地四百一十多亩。今春,久旱无雨,为了抗旱抢种,大队又将林业积累借给各生产队购买了两百个铁桶,社员们担水点播了一千多亩作物,保证了适时下种。今年春天,各生产队还用自产木材,翻修和新建了一些畜棚,现在全大队十一个生产队都有两套比较坚固的畜棚,一套是夏季凉棚,一套是冬季暖棚。各队目前使用的犁、耙、车等农具木质部分也都是用自产木材加工的。
西冀庄大队长期坚持造林对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据统计,从1958年到今年春天,这个大队为国家和邯郸地区提供的中径级以上的木材,共达二万五千根,支援漳河防汛使用的柳枝二百多万斤。更重要的是由于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个原来需要国家供应口粮、棉花和油料的地方,从1958年以后,年年有粮食、棉花、油料向国家出售。据大队统计,从1958年到去年底,四年中卖给国家的粮食一百二十三万斤,籽棉五万六千斤,花生二十五万斤。
要栽树还要护林
栽树容易,管理难,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沙地区,栽树保活是一件艰巨的工作。1950年,西冀庄有了成片幼林以后,就以党政干部为核心,吸收有经验的老农参加,组成了林业管理委员会,具体地负责造林、养林、管林和护林的组织领导工作,这个组织一直坚持到现在。
他们为了栽、管都有人负责,采取了专业队经常护理和群众性突击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目前,护林专业队由十二名身强力壮、具有一定林业知识的青年担任,他们除负责管护工作外,还负责向大队提供林木情报,如哪些树应修剪,哪里的林木可以采伐,哪些地方要补栽,等等,及时向大队提出建议。每当植树和修剪季节一到,各生产队便安排劳动力,趁农业生产空隙,进行栽树和修枝,做到了有栽、有管、有护。采伐的时候,对萌生力强的柳树和洋槐,砍树留根,伐后又萌生出第二代树木;对萌生力较弱的杨树、榆树,砍后重栽新苗,做到既伐取木材,又保住林带。
“护林有功者奖,毁林者赔偿”。这是西冀庄大队妇幼皆知的护林公约的一项内容。因为一贯坚持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每年都进行一次评奖,奖励在造林、护林当中有突出贡献的社员,特别是社员们都亲身受到了林木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所以,爱树护林,已经成为这个大队男女老幼的自觉行动,就连放羊娃娃也很注意遵守护林制度。
这次和记者一同前来访问的还有邯郸专署和临漳县的两位林业工作干部,他们经过多次的访问和现场观察,临别时,向大队的干部和社员提出了两个建议:(一)在最近三五年内,最好不要采伐防护林;(二)加强林木的修枝和利用。他们不愧为林业工作的内行,话虽少,却说到了造林人的心坎里。
“是啊!把还没有成材的树砍掉,我们真心痛哩!”原来,这里十年以前栽的树砍了很多,这些树主要是因为地方建设需要而采伐了。现有的集体林带当中,直径十五厘米以上的大树只剩下五万棵,十厘米以上的有二十万棵,其余都是小树。他们很希望能把这些小树培植成大树,树大既有利于防风防洪,保护农田,将来又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木材。根据计算,假如能够做到五年以内不采伐,五年以后每年就可出产木材六千多立方米。因此,他们要求有关机关在向这里派购木材任务时,能够充分考虑当前需要和长远利益如何结合。
加强修剪,既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定型成材,又可以利用剪下来的树枝制作农具的把柄,柳枝还可以用来编织筐篮等用具,增加收入。这也是大队和社员们很同意的主张,但目前随着农田的增加,劳力不足,离村较远的林带修剪工作跟不上。大队和各生产队正在研究进一步合理安排劳动力,使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