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各尽所能,各显特趣——听上海民族乐团节目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8-09
第6版()
专栏:听乐札记

各尽所能,各显特趣
——听上海民族乐团节目有感
李凌
上海民族乐团表演节目中,有几首乐曲的编配,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要把一首乐曲,编写得情深、意周、丰富而简练,很不容易。常见有些民乐作品,每每不是编得过于单调(近于大齐奏),就是偏于浓重。有些乐曲,本来稍加烘托,就会有很新的意境,而作者总喜欢调动全部乐器,悉力吹奏,好像在一个一里见方的战场上,打个小仗,也命令几军几师人马,倾巢以付;结果,唢呐一响,大锣重鼓一敲,其他的乐器就被淹没了。
有时,对于乐队的各种乐器的性能,如笛子长于表现什么,宜于和哪些乐器配合;高胡与拨弦乐器相和鸣,会出什么样的效果;哪些乐器掺在哪种乐器中,会增加它的光彩、色泽,稳定它的性格;或使声音尖锐,耿直的乐器的音色变为圆润柔美;哪些声部的乐器,本身分为两组,又会有什么样的情调和意趣;哪些乐器在什么样的场合,宜作主干;哪些只宜绘景衬托……等注意得不够,每每迫使海、陆、空军担任同一的任务(大齐奏),使用同一的战术(猛拉猛吹),表面看来,大家的确也是埋头苦干,手忙脚乱,但吃力不讨好,造成许多浪费。
而上海民族乐团的“达姆、达姆”(彭修文编),在编配上虽然不能说是特别优异,却有它独妙之处。听到这首乐曲,你会感到,二胡有用武之地,中胡也有出头之机。其他如拨弹乐,前后渲染,打击乐间中点缀,使得整个乐队互相掩映,互相支持,初步做到了各尽所能,各显特趣。比起那些声音堆积,同攻一调的编配,的确要胜一筹。
又如“南疆舞曲”(于庆祝编)、“三六”(顾冠仁编),虽然用的都是拨弦乐器,但其高低音的应用和音色的发挥,也做到尽可能使其各得其所。“三六”中除了施展这些乐器的各种表现手法之外,还使弹拨乐器弹奏出连贯而柔美,好像是弓弦乐器所奏出的音调一样委婉、柔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效果。
近几年来,我们的民族乐队迅速地发展起来,有许多民族乐队的编制,达到三四十人以上。有些乐器的音色、功能,大有改进,演奏技巧,也大大提高了。如何进一步在创作编配上,发挥他们各自的特性和功能,用最精炼的手法,出更丰富的效果,使之互相生色,掩映交辉,的确值得我们的作曲者作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