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越调语言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4-23
第6版()
专栏:论语说文

越调语言赞
林曦
崔嵬同志在《北京晚报》上介绍越调,盛赞《李天保吊孝》中语言的生动感人。听了申凤梅同志演唱之后,我也有同感。而且有点吃惊,没想到自幼听惯的乡音土语竟能创造出这么动人心弦的戏剧文学来。
越调以唱为主。那百把句一大段的唱词,引人入胜之处,究竟在哪里?越调的语言艺术到底哪点儿美?
头一点是“土”。就是说它成功地运用了河南人民——特别是农民——人人能懂的活生生的语言。越调戏词很少“转文”,没有一点儿酸气。除了偶然为了押韵合辙用一点儿老百姓也能懂的旧戏词语像“误佳期”之类;越调很少长篇大套地采用那种名为典雅,其实似通非通的文绉绉的词语。它所运用的,多是家常话;而且运用得合情、合理、合身分,跟剧情的发展入丝合扣。唱人人心目中认为定该如此说的话,而唱出之后又使人惊讶他竟能说得这么恰合我心、出乎意外。
越调的语言艺术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它扎根在人民群众中,它的戏词很多是在长期农村演出中经过千锤百炼逐渐形成的,解放后经过整理修改,更见精采。河南人民爱听越调,不少农民能大段大段地唱。
其次是“趣”,就是说唱词很有风趣。越调集中并且提炼了河南人最会说的“松话”,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流行的“坎子”(类似“歇后语”),听了让人神经发松,心里想笑。像形容吝啬到死也要抠[kōu]小钱的土财主叫“老鳖乙”。《李天保吊孝》一剧中“假妲己”想设法榨出地主张忠实的钱来,这叫做“活捉老鳖乙”。有些“松话”在幽默中隐藏着辛辣的讽刺,耐人寻味。
最后一点是很多人都称道的咬字“清”,我再加上一个用韵“宽”。方言戏剧的唱词,一般外地人不易听懂。可是听过越调的好几位外地人,都告诉我说越调好懂,不看字幕也行。河南话跟普通话都是以北方方言作基础。所以词汇、语音间有着“大同”而仅存“小异”。从元曲以来,北方的许多戏曲、唱词都是“宗中原之音”或者“音从中州”的。《中原音韵》一书的所谓“中原”,也正指的是河南。京剧的分“尖团字”,正是学的河南音。越调戏词是道地的河南音,声母自然而然地分“尖团”(像“妻”[qī]和“欺”[qī],“三”[sān]和“山”[ shān]),所以给人以字音“清”的感觉。越调的古老,不仅赊旗店的古庙碑文可以证明它在三百多年以前就有;就是它的押韵,也可以看到和宋元的戏文、明代的北方民歌一致。它的“一七辙”中还包含有韵母是ei、ui的字(例如《吊孝》中拿“归”“回”“贼”跟“一”“余”“食”“日”“儿”等相押)。这就是说用韵比十三辙还要宽一点。因为用韵宽,越调(以及豫剧)中有比别的戏更常见一点的一韵到底的大段戏词。
方言戏是历史的产物,今天也还在为方言区广大群众服务。古老的越调的语言,既保留得有昨天普通话形成过程中的遗迹,又可能为今天普通话的更加丰富提供丰富的养料。岂可以其“土”和“方”而不予重视,不加赞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