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北京墨水厂等三单位互相学习 进一步发扬一厘钱精神 深入挖掘增产节约潜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5-20
第1版()
专栏:

北京墨水厂等三单位互相学习
  进一步发扬一厘钱精神
  深入挖掘增产节约潜力
本报讯 首创“一厘钱”精神的三个单位——北京墨水厂、北京火柴厂和北京市制药二厂赵玉珍小组,最近相互展开了学习活动,进一步发扬“一厘钱”精神。
今年北京墨水厂产量增加,大部分普通墨水的包装由简装改为精装,工时消耗增加很多,劳动力比较紧张。许多小组的工人在学习了赵玉珍小组抓紧利用每一分钟的事迹后,自动检查和解决利用工时问题。包装一组工人改变了生产准备工作中各管各的现象,原来要用三十分钟时间做的准备工作,现在只用二十分钟就做完了。他们把传送带改进了一下,使传送到头的墨水瓶都能自动停落到工作台上,不用人取,这样每包装一打墨水就少用一秒钟,每天可以节约半小时。灌墨水小组各工序紧密协作,尽量不让灌水机器停开一分钟,全组每人每天平均多灌高级墨水一千瓶。在玻璃厂码装空墨水瓶的工人,根据玻璃厂出瓶时间,调整了自己的上下班时间,避免了窝工等瓶现象,也节省出四分之一的人力支援了墨水生产。
墨水厂的职工们用火柴厂副厂长所强调的对国家财产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不论对待高级墨水或普通墨水,从化验、配制、检验到包装,都更加认真。对原材料的使用也更加精打细算了。炸裂的坏瓶上一张只值八毫钱的小商标,工人也要赶在浆糊未干之前揭下来重新利用;捆扎瓶盖的每一段小草绳也由工人们细心地解开顺好,收回再用。就这样,今年头四个月,这个厂月月提前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日产水平由五千打提高到六、七千打。第一季度的生产成本比计划降低了百分之六点五,厂里生产的八种高级墨水和普通墨水,全部被市轻工业部门评为优质产品和一类产品。
北京墨水厂对待国家财产厘毫必算、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北京火柴厂职工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到了许多有效的节约门路。技术人员和工人经过多次试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用树胶代替皮胶做火柴盒磷面的粘合剂,使每个火柴盒的成本减少六丝八忽钱(即零点零零零零六八元),全年可以节约二万多元。一个火柴盒只值一厘八毫钱,运输工人和装盒工人精心操作,使火柴盒的破损率减少了百分之三,三月份就节约了近一千四百元。过去落到地上就当废物扫掉的零星火柴梗,现在用来生产低价的副品火柴,等于每个月从地面上拾起了六百多元。今年头三个月这个火柴厂木材消耗定额逐月降低,上缴给国家的利润逐月增加,火柴生产成本已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就在墨水厂、火柴厂职工积极向赵玉珍小组学习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就成了赵玉珍小组的学习对象。赵玉珍包装小组的一些工人原来总认为,自己使用的说明书、避光纸、封口小圆纸等包装材料,最贵才值一分多钱一张,没有什么可节约。在紧张的包装过程中,工作台上有时难免有一两支药支掉到地上,大伙怕停机器影响产量,总是等到下班时才去拣,可是往往已经踩碎,不能用了。小组工人学习了墨水厂、火柴厂的事迹以后,马上建立起掉支、耗用汽油、用电等十本账,分工管理,自觉地相互监督,不让国家的点滴财产从自己的手缝里漏出去。近一个月来,他们已从节约包装材料,减少掉支损失,降低油、电消耗等方面节约了五十元。全组还修好和利用了二十个废箱和三斤废钉子,又为国家省下了一百多元的生产费用。
赵玉珍小组由二十七人减少到十八人以后,是不是还有潜力可挖呢?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印字工人侯润华批判了“潜力挖绝”的思想。她说:过去咱们印字工人每人一天只能印七、八千支药支,到印出一万支时,也曾觉得到头了,可是现在不都能印一万二、三千支吗?如果劳动组织再合理些,操作水平再提高些,效率一定可以再提高。大家脑子一开窍,办法就多了。印字工人马淑英,想起自己过去每印一支针药,都要看一眼,看看质量好不好,每天印一万二千支,每支看一下,一天就用了一个半小时,她为了提高效率,就改为每印二十支,检查一遍,这样质量合格率仍然保持百分之百,每天的产量却由一万二千支提高到一万四千支。印字工人赵秀清过去有时摇空机器印不上字,空摇一次浪费半秒钟,一天就要浪费一小时,现在她做到操作准确,机器摇一次,就印出一支,日产量很快上升到一万四千支。目前全组工人都超过了劳动定额。他们还调整了工作台的位置,省出了打盒工人送盒的跑路时间。经过多方面挖掘劳动潜力,全组一算账,还可以再省出四个人。经过领导批准,从四月二十八日起,他们把糊盒组四个人干的活全部接过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