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解开旧网扣 树立新风尚——读《女儿的婚事》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27
第4版()
专栏:

解开旧网扣 树立新风尚
——读《女儿的婚事》有感
葛德
社会的风俗、习惯,都具有时代和阶级的特征。一定的风俗、习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思想、制度、人和人的关系。中国的旧礼俗主要是封建性质的。它像一面巨网,几千年来一直缠绕在中国人民的身上。历来的封建统治者,都把网索紧紧地握在自己手里,却把每一个网扣,套到每一个人的脖子上去。使他们牵此动彼,人人都挣扎、动弹不得。老年人不用说了,就是半老的人,大概也都尝到过这滋味。在旧中国,要办一件事,无论是丧还是喜,总会遇到三亲六故,跑来挑长剔短,数黑道白,争一个所谓“礼数”。一个不周到,得罪了哪一家,落下笑柄事小,惹下麻烦事大。往往因为所谓的礼数不到,而发生死人入不了殓,棺木下不了葬;新媳妇上不了轿,或者是成不了婚礼的事。弄得经官动府,倾家荡产的也有,结下世代冤仇的也有。人们为了省麻烦,免是非,就要按照社会传统的老规程办事。久而久之,人们就摸出了一条老经验,这就是杨文龙同志的妈妈说过的:遵守“世世代代的老规矩”。许多人虽然摸不清这老规矩的根底,也并不懂得它是什么性质。但他们却懂得一条:按老规矩办事是不会“出错”的。有时也明明觉得这样办对自己不利,但为了不“出错”还是要勉强去办。杨文龙同志结婚时的“苦命酒”,不就是这样摆出来的吗?
中国人民的革命成功以后,旧社会打翻了,封建统治阶级被打倒了,网索砍断了,亿万人要冲破罗网奋翅高飞。但是,旧礼俗的网还散乱地缠绕着不少人的思想。从《女儿的婚事》的几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到这残网的网扣是如何紧紧地纠缠着一些人。嫁女要“礼金”;女儿不能“是走上门来的”,明明都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是对女人的污辱,但由于是老规矩,老奶奶还要解放了的青年男女办下去。“养儿防老”、“早养儿早得济”的观念,明明是旧社会里人同人关系的反映:在那人各为私的社会里,不靠儿子又能靠谁呢?如今是个人靠集体生产的发展了,但这老观念却又被一些青年人承袭了。只要留着这些老规矩,也就给一切残余的旧势力留下了生存的空隙,不打破这老规矩的对人们的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就不能从旧礼俗的罗网下彻底解放出来,也就不能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
旧礼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彻底清除,这“老规矩”的罗网也必须彻底毁掉。但是,“老规矩”的网是并不容易清除的。因为这网扣仍套着很多劳动人民的思想。糊涂的老奶奶,一时还不能明白过来。青年一代倒是有摆脱这些网扣的要求,但老奶奶们,却又把这老规矩的网扣,稀里糊涂地把他们套上。
套在人民思想上的网扣必须解开而又不易解开。这就特别突出了杨文龙同志示范行动的重大意义。我们看,杨文龙同志是如何巧妙地解开了老妈妈、妻子、女儿、女婿思想上的网扣。这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发。
在移风易俗的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人的示范,具有更为突出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们实际上在农村起着方向标的作用。他们解开一个网扣,周围一些急于摆脱这网扣的青年人,势必会起来效法,动手解开自己思想上的网扣。而如果他们也去按“老规矩”办事,那么,周围那些糊涂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也就会把青年人思想上的网扣勒得更紧了。每一个农村的党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都应该看清自己这种重大责任而自觉起来。
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还得向群众做工作。首先是向周围的人踏踏实实地做一些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先把自己贴身人的网扣解掉。我们有一千几百万共产党员,有千百万的共青团员、解放军战士和革命干部,这是多么强大的移风易俗的力量!解开了自己人思想上的网扣,也必然牵扯到另一方面人思想上的网扣。比如杨文龙家的网扣开了,他女婿思想上的网扣也就随着开了。如果对方不是单人独户,而也是一家,不是就有更多的人随着打开这网扣了吗?这种层层解开的方法,看起来慢,实际上是最踏实、最有效,因而也恐怕是最快的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