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科学 艺术 普及——谈为农村服务的科教影片的创作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3-17
第6版()
专栏:

科学 艺术 普及
——谈为农村服务的科教影片的创作问题
徐庄
随着国家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科学教育电影的积极作用,它的服务领域也日益宽广。在所有科教影片中,担任普及科学知识和推广技术经验的科学普及影片,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影片,占着首要的地位。
几年来,科学教育电影创作者辛勤地为农民摄制了大量影片,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许多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说“电影又说又做,真个解决问题”,“来得个灵”。既然农民是我们影片的主要服务对象,我们有必要从他们的热情赞扬和直率的批评中,不断吸取教益,来改进和提高我们的创作。
科学教育影片,是用电影的形式来宣传科学的内容,是为了把真正有用的科学技术知识输送给广大群众,因此必须具备鲜明的科学性。广大的农民观众也是首先从这一点来看待我们为农业服务的科教影片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科学领域无限广阔,在我们选择科教影片题材的时候,不能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实际的、迫切的需要。农民之所以欢迎科教影片,一方面是能从中学到新的科技知识和别的地区的增产稳产经验,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农事活动的经验得到印证,使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部分找到科学理论根据,从而大大提高他们认识和驾驭自然的本领。因此科学性的问题,还存在一个主客观对不对口径的问题。这对科教影片创作者说来是十分重要的。主客观口径一致,我们以有限的影片,就能够很好地为生产服务,起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反之,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我们的工作就可能会落空。
对于科学教育影片,要不要把科学性问题摆在第一位,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是由于对这一片种应当密切配合生产建设的方向认识不清,有的是由于对“科教电影也是一种艺术”的说法理解有偏颇,以致在部分人中间曾经产生所谓“向故事片靠拢”的倾向。他们往往不是从科学的内容本身,从科教电影的丰富表现力,去找到征服观众的力量,而是不适当地借助于一般故事片的艺术原则和表现方法,这样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几年来科教电影的创作实践证明,凡是方向明确,影片的内容是观众所关心和需要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并且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它就获得观众的好评。
优秀的科学教育影片,总是它的科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最完好的统一体,它总是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巨大兴趣。科学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千变万化的、极富于色彩的有趣天地。自然界的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一分为二,矛盾统一的规律所构成的大千世界,每一粒微尘,每一滴水珠,都有一番特异的境界。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工作者为她的魅力所倾倒,愿意毕生以之服务于社会。一想到科学就以为是呆板公式和数目字的,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科学教育电影创作者要成为科学的献身者和内行,必须在观察科学现象的同时,力求找到可视的电影形象,发掘出科学法则内在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由于科学教育电影生产中的特有的现代化的技术条件,给这种影片带来了表现物象的无限可能性。它的技术条件包括高速摄影、延时定格摄影、显微摄影、水下摄影、X光摄影、动画以及其他片种所共有的条件。通过这些手段,使人们可以看到日常看不到的东西;把细小的不被人们注意的事物放大若干倍,使它赫然在目;叫转瞬即逝的现象暂驻银幕,供人观察研究。
艺术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科学教育影片的创作中,必须服从于最完善地表达影片的科学内容。科教影片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性,而在表现形式方面,则要注意技巧,力求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并且符合群众的欣赏爱好,以达到有效地宣传科学内容的目的。
从以往创作为农业服务的影片的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有的经验有普遍意义。几年来受到农民群众欢迎的优秀科教影片,在表现上有几个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的共同点,这便是:
第一,主题单纯,目的性明确。科学教育影片既然是为了解决生产或群众科学实验中的某个疑难问题而摄制的,它就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群众也总是抱着明确的要求来看影片的。科学现象是一个互有联系、错综复杂的机体,为了说明主要的科学道理,必须减支蔓、去芜杂,使主题单纯突出;否则面面俱到,尽管也似乎可以增长群众的知识,但结果是不知所云,不能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
第二,善于抓科学和技术措施的关键。影片表现每一个科学技术课题,都要抓住它的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和要求主题的单一一样,都是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精选稻种夺丰收》,它的关键就在于保持稻种的纯好,防止混杂:成熟期不同的品种的混杂,品质不同的稻颗的混杂,稻莠的混杂等。因此,在选种的过程中,影片注意了每一个步骤,特别是经常被人疏忽的场头地隙,箩筐的篾缝等容易夹带稻粒的地方。把这些地方说清说透,是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的。
第三,叙述的脉络清晰,对比鲜明,并有好的细节描写。在这个要求下,根据题材的不同,具体途径千差万别。有的影片,如《揭开棉蚜虫生活的秘密》,采取剥笋的办法,层层深入;有的影片安排了一定的情节和悬念,如《防止农药中毒》;有的影片把重要的环节包藏起来,先是旁敲侧击,然后才“抖包袱”,如《钢丝网水泥农船》中密封舱的处理;有的影片则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进程,循序渐进,如《温室黄瓜》等。总之在叙述方法上是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为了充分说明事情的重要性和差别性,许多影片都采取了对比的方法,包括好坏、程度、情境的各种对比。这就是有意识地树立对立面,从《采茶》《钢丝网水泥农船》等影片的实践来看,这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方法。此外,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影片中不仅要有足够的能够说明问题的细节,而且要求这些细节在生活上是真实的,在科学上是正确的。
第四,充分运用电影形象,适当采取科教电影的特殊技术手段。电影运用视觉形象,通过活生生的“事实”说明问题,是它的特有的长处。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往往要比数字和解说给人以更深的印象,更能折服人。科教电影所特有的各种现代化的摄影条件和动画技巧,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产生极为强烈的效果,它的迷人之处有时甚至是难以料想到的。不过,既不可怕麻烦而不去运用它,又不可滥用以致使它的形式脱离开内容而失去意义。
第五,解说通俗易懂、生动精炼。撰写科教影片的解说词,经常碰到的难题,一是科学技术的专门术语,一是“理论腔”,两者如果不加以改进,多数情况是群众听不进、听不懂。所以,必须尽可能把科学专门用语译成普通用语(有一些是不能译也不必译的),必须吸取群众中的生动的口语,加以提炼,使解说词本身就富于感染人的力量。有不少影片,如《保养耕牛》《精选稻种夺丰收》等,都是解说词写得较好的例子。
所有以上这些,都要从农民群众的需要、接受水平和欣赏习惯出发来考虑。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深入农民生活,改造思想;我们摄制的科教影片,必须是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发展农业科学和教育的需要,必须符合党的科学技术的方针,要如此,就要加强政治和科学技术政策的学习;我们要制作出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尽可能美观、鲜明、生动的为农业服务的影片,又需要努力学习科学、钻研电影技巧。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革命的科学教育电影创作者,提高政治觉悟,深入实际,钻研业务,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科学教育影片。(附图片)
《猫头鹰值夜班》
《保养耕牛》
放大拍摄《揭开棉蚜虫生活的秘密》
《防治羊肠胃寄生虫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