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革命化的部队曲艺艺术——听北京部队和沈阳部队的曲艺专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26
第6版()
专栏:

革命化的部队曲艺艺术
——听北京部队和沈阳部队的曲艺专场 罗扬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大会上,演出了许多精采的曲艺节目,生动地反映了我军沸腾的战斗生活,歌颂了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新人物,充分显示出部队文艺的战斗化和群众化的鲜明特色。北京部队和沈阳部队的曲艺工作者联合公演的曲艺专场中的节目,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场节目,大都反映的是部队生活:有的歌颂了雷锋精神,表达了战士们向雷锋学习的热烈心情;有的歌颂了我军官兵亲如手足的新的关系;有的歌颂了解放军的光荣战斗传统和革命的硬骨头精神;有的歌颂了解放军坚守海岛、爱岛如家的崇高品质和战斗生活;有的歌颂了复员军人回乡生产,仍然继续坚持练硬功夫、时刻准备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全民皆兵的动人情景;还有的描写了新战士在解放军这个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长的道路。这些丰富多采的内容,又都和部队的战斗生活和政治思想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把艺术的战斗性和多样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这场演出,不但方向对,热情高,而且艺术性也是相当高的。不少节目,创造出鲜明的新人物的形象。如朱光斗、范延东演唱的数来宝《学雷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顾名思义,要在一篇三百多句的节目中很好地完成这个主题,是不容易的,不少这样的作品,不是写得过于简单,就是失之于琐碎。可是这篇数来宝既不是平铺直叙地罗列事实,也不是空泛地歌颂或表示态度,而是采用两个人对话的形式,把两个表演者作为雷锋生前的同乡和战友,由远及近,一层深一层地揭示出雷锋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世界,表达了战士们崇敬雷锋、学习雷锋的激动心情。活泼而又严肃,风趣横生而又发人深思。
山东快书的老演员高元钧演唱的《张大发走娘家》创造了另一个新人形象。作品中的张大发是一个复员军人,回乡以后,生产积极,工作很好,更加可贵的是,他没有一天忘记过部队的教导,没有忘记过今天的世界还有阶级和阶级斗争,还有帝国主义存在,自己不但要用自己的双手把国家建设好,而且要继续练好杀敌的硬本领,随时响应祖国的召唤。他在生产间隙中练,夜晚也练。人虽然离开了部队,心却和战友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走“娘家”(探望部队同志)的头一天晚上,当一个人练刺杀感觉不带劲的时候,索性把妻子招呼过来,请她作为对手,妻子哪里招架得住,又引起母亲的一场误会,还以为儿子和媳妇动了干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型农民的形象,这样的农民,是真正文武双全的农民,是真正无产阶级化的农民,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农民,我们还怕什么!于连仲、毕振中表演的相声《好连长》和《照像》是最近相声创作的新收获。前者所描写的好连长,是很感动人的。他关心同志,全连每个同志的情况,从出身,经历,优点,缺点,性格,爱好,到每一桩心事,他都能了如指掌,并且能及时进行政治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大家都说他心里有本“百家姓”。像这样的好连长,在我军何止成千上万?这里不但歌颂了部队中的新人新事和新的官兵关系,也有力地反映了部队的政治工作是何等的深入人心。《照像》写的是一个新兵跟班长在假日一起进城照像前后发生的一些“小”事情。他们的矛盾和分歧也都由此产生。在这位新战士看来,既然商定一起进城照像,就不要再“多管闲事”,耽误时间,可是班长却总是见忙就帮,见困难就上,把照像放在脑后。好容易到了照相馆,要挨到两个人照了,偏又赶上一个妇女要抱着一个得了急病的孩子去上医院,班长又挺身而出,帮助那位妇女到医院去了。新战士在班长的身教下,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缺点,跟着班长走了。作品的寓意很深刻,手法很新颖,对这位新战士的缺点和转变过程,也都表现得很有分寸,而且充满热情。于连仲的表演也非常成功。通过这些“小”事情,使听众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思想风格,受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教育,同时,对曲艺工作者来说,应当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的缺点,也可以从这段相声中得到很好的启发和借鉴。其它,如刘洪滨演唱的山东快书《两代神炮手》和于乐仁等演唱的快板群《我爱我的家》等,也都是很动人、很有特色的优秀节目。
这场演出给人的另一个印象,是每个节目的语言都很丰富生动,的确是经过提炼的群众语言,不少人物的对话,都写得很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有声有色。包括相声的语言,也起了极大的变化,那些陈旧的老套子,小市民的油腔滑调,低级庸俗的插科打诨,以及故意卖弄技巧的不良习气,在《好连长》和《照像》中,连一点影子都找不到了。这是给人以新的感觉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表演艺术上的革新,成绩也很显著。高元钧和刘洪滨表演的山东快书,越演越活,越演越新,表现新人物的技巧更加熟练,一举手,一投足,每个眼神,每个架式,都与故事内容和新人物的要求结合得很紧、很准,山东快书的表现力显得越来越丰富了。他们这次演出,都脱掉了大褂,换上了军装,看起来,不但不别扭,而且和表演的内容显得更加和谐。于连仲等表演的相声也是穿着战士服装上场的,都没有再拿扇子,也都没有摆桌子,这样,使得听众都感到和演员更接近了,也就更便于交流感情。只要我们从表现新内容的需要出发,在批判地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地认真地进行艺术革新,是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曲艺,是战斗化、群众化的曲艺?我以为,部队的同志们演出的这些优秀曲艺节目,就是具体的范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