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从旧韵白到新京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10
第6版()
专栏:

从旧韵白到新京白
林兮
六十高龄的著名须生演员高百岁同志,在《演麦力生老人的体会》(《人民日报》六月三十日第六版)里,谈到他开始时用“韵白”来道白,但是念到“毛主席”“解放军”“首长”“司令员”等新的词语时,总是感到不能传达出真实的感情来。他说:“人物感情要求我必须放弃五十年说韵白的老习惯,我决心说京白,这次重排,我进行了京白的尝试。”高百岁同志的尝试是很成功的,在京剧《柯山红日》中,我们听到了贴切传达出藏族老艺人的革命思想感情的、比传统京剧中的京白庄重沉厚的京白。
“韵白”“京白”是京剧的两种主要道白方式。“韵白”就是用京剧传统音韵所规定的字音来念白,比如“主席”得念成zhüsii(接近“据洗”,洗念尖音),“解”得念成jiai,不能照北京音念jiě,“京白”就是纯粹用北京语音来念白,在传统京剧中一般只有丑角、玩笑旦和部分花脸等角色才用。而须生、青衣等一般是必须念韵白的。
从徽调、汉调等地方戏发展到京剧,从用方音道白发展到用韵白,在当时本来也是一种革新、一种进步。因为在一百多年前,人们所公认的文学语言的标准语音正是那种由中原音韵发展下来的京戏传统音韵。京剧采用了这种韵白使它比全用方音更易听懂。同时因为旧京剧的主要人物是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用起这种韵白来道白好象也更合乎他们的身份。贩夫走卒、僮仆丫环等劳动人民上场,则让他们用北京口语道白。表面理由是这些人物不会用韵白说话;实际上是编戏词的文人学士不大懂群众语言,不如让演员自己用京白发挥,更能赢得采声。用京白的既多是丑角(方巾丑却不用)、玩笑旦等角色,自然以逗笑、讽刺为主,缺少庄重沉厚的表情方式。
这次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道白比唱词更普遍、更彻底地采用了北京语音。越是正面人物,越要用京白。而这种京白却不是丑角等念的旧京白,而是一种新京白。这种新京白可以有麦力生的庄重沉厚,也可以有李玉和、严伟才的激昂慷慨、阿庆嫂的机智果断。工农兵等劳动人民成了京剧舞台上的主要人物,新的全国一致的文学语言——普通话,新的标准语音——北京音,自然也就成了京剧道白的主要方式。韵白和方言白,恐怕只有需要增加人物的特殊色彩时才会用到。(例如表现某些地主、反动派的转文,某些人物的地方情调)。
语言和语音,都是一种系统,只能要求个“大概齐”。如太死抠[kōu寇(平声)]写实,那麦力生就只好用藏语来念白了。正如高百岁同志的尝试所证明的,只要基本上用的是北京语音普通话的新京白就行,至于如何更好地传达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那里面是有很宽阔的天地等待演员们来创造发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