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白家庄矿三名青年技术人员向实际请教向工人请教 坚持跟班劳动进行调查研究 坚持科学实验获得良好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18
第1版()
专栏:

白家庄矿三名青年技术人员向实际请教向工人请教
  坚持跟班劳动进行调查研究
坚持科学实验获得良好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出一种能够预报未来五天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自然变化情况的科学方法,对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煤炭工业部批转了这个经验,认为这是技术为生产服务的一个范例。
本报太原十七日电 记者马明、吕民贵报道:山西太原西山矿务局白家庄矿三个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张秉义、穆怀安和技术员王开吉,在井下实地参加劳动和科学实验一年多,研究出一种能够预报未来五天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自然变化情况的科学方法,对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白家庄矿的第四、第六两个采煤队,过去因为摸不清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变化的复杂情况,生产很不稳定。有了五天预报以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未来五天内,顶板压力来到的时间、位置,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十米距离内的煤层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地质情况等;同时还提出了应该采取什么预报措施。因此,矿井里的采煤人员十分珍爱这个预报,忠实地按照预报提供的情况,提前做好各项准备,预防各种不利情况出现。这两个采煤队的实践证明,预报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有了预报以后,增强了生产上的预见性,生产由被动转为主动,保证了矿工的安全,使采煤进度走向正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有提高。
张秉义、穆怀安和王开吉,是一九五七年分别从北京矿业学院和大同煤矿学校毕业来到白家庄矿工作的。开头几年,他们也接触过生产上的一些问题,但他们总是习惯于到书本上去找答案,或者照搬兄弟单位的现成经验,结果出的主意不切合本单位的生产实际。一九六二年,张秉义在第六采煤队担任技术队长时,有一次,为了编制七尺煤层工作面的作业规程,照抄了另一个采煤队同类煤层工作面的作业规程,让采煤工人执行。他认为这样既学习了兄弟队的先进经验,也满足了本队的实际需要。但是事与愿违,因为两个队的煤层地质具体条件不同,顶板周期压力有差异,结果反而使产量降低,顶板事故仍不断发生。
有一回,采煤工人问他们:“你们是搞技术工作的,能不能想个办法,事先就能知道顶板压力什么时候到来,好让我们打有准备的仗?”怎样满足工人们这个要求呢?他们回忆以往的教训,开始认识到光从书本上找答案,或者死搬硬套不切合实际的经验,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按照党所指出的,带着问题去参加劳动,向实际请教,向工人请教。这时,党总支书记贺子才、主任工程师马显亨和老工人们都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他们,坚定了他们到实际中去探索顶板周期压力规律的决心。
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三个青年人就每天下矿井跟班劳动,分别在两个采煤队仔细观察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变化的情况。他们拜老工人为师,和老工人签订了师徒合同。又在采煤现场和工人宿舍里,先后访问了高石头等二十多位有经验的采煤工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和学习老工人的实际经验,使他们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是,这些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只是在局部采煤现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取得的,还需要有一个分析研究、条理化的过程,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内,继续进行复杂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探索出整个工作面顶板周期压力和煤层地质变化的自然规律。于是,他们在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又开始了新的科学实验。没有精密的仪器,他们就用皮尺、测角仪等简单的测算工具来代替。他们同工人在一起,反复观察,精确计算,相互提供参考资料,逐步摸清了顶板周期压力和一般压力的不同特征。接着,他们又把原来的局部观察调查,扩展到整个采煤工作面的两侧及其它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一年来,他们把在采煤现场取得的第一手技术资料,和采煤工人们的实践经验,都一点一滴地收集积累下来,有的写成书面材料,有的画成地质素描图,有的作成卡片,汇集成册。张秉义先后整理的煤层地质资料和顶板压力资料有七十多页,大型地质图纸十八张,各种小型图案二百多张,还搜集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岩石样品。他和王开吉共同分析研究了第六采煤队十一次顶板周期压力的不同表现。穆怀安还整理出了过去三十次发生顶板事故的特征、原因和教训。他们依据这些丰富的技术资料,经过集体研究和其他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终于找到了小南坑顶板周期压力的规律。
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变化五天预报,就是经过了许多人一系列的努力之后产生的。这种预报方法,最早是张秉义去年十二月在第六采煤队试行的。不久,穆怀安在第四采煤队又加以补充、修改,使这种预报方法逐步完善。白家庄矿的各个采煤队,从今年八月起,普遍采用了这种预报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煤炭工业部最近向所属单位批转了白家庄矿的经验,认为这给煤炭工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是技术为生产服务的一个范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